醫術精湛的醫師、筆力千鈞的文化啟蒙者、振臂高呼的政治活動家三種身分融為一體,是台灣文化史和政治史中特有的現象。蔣渭水如此,賴和亦如此;二二八時期如此,黨外運動時代亦如此。
在日治時代和白色恐怖時代,父母希望孩子學醫、學工,一定不要學人文社會科系。前者畢業後有安穩的工作、豐厚的收入,而後者往往會遭致「禍從口出」的危險。於是,很多優秀的人才成了醫師。但是,有良心和正義感的醫師,不會滿足於自己的本職工作,會情不自禁地參與文化和社會活動。因此,災難照樣會降臨。
消逝的醫館與會治病的墓草
要了解台灣文學史,賴和紀念館是一個必到之處。當年,位於彰化鬧市區的賴和醫館,與住宅前後相連,大大方便了賴和的坐診。這個聚居在一起的龐大家族,全靠作為長子的賴和看診的收入來維持。
遺憾的是,在上個世紀的城市道路拓寬工程中,缺乏歷史感的彰化地方官員悍然拆除了頗具歷史意義的賴和醫館。此後,一九九四年創設賴和紀念館,雖然由賴和的家人捐出一棟大樓的二樓,卻已很難再現賴和在日治時代的生活狀貌了。
我如約來到賴和紀念館,賴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周馥儀親自為我導覽。她告訴我,賴和紀念館長期陳列賴和的手稿、藏書、字畫、個人生活用具、相片等文獻資料及相關遺物,無一不是台灣文學史上重要的一頁。
( 賴和紀念館擺置當年賴和使用的醫療用具/時報出版提供)
我特別注意到,在展出的賴和的日用品中,有賴和當時使用的醫療用具,以及印章、沾水筆的筆架等。從賴和留下來的醫療器具可以得知,當時開業醫師的工作繁雜、範圍廣泛。當時的分科並不像現今這樣細密,牙科的工具、小外科的手術器具如手術刀等、婦產科的一些工具,賴和都有準備。
賴和工作極為勤奮,每天早上五點即起床,先處理需要出診的案例。一位名叫陳龍的人力車夫早已待命,他正好是賴和的鄰居,長期受賴和之僱用。兩人情同家人,路上常常一起吃便餐。
上午十一點左右,賴和回到醫館,繼續處理那些上門看病的病人,一直忙到深夜十二點。他平均每天要看超過一百位的病人。
賴和自己卻有多名子女先後夭折,「良醫之子多死於病」,這是其一生揮之不去的哀傷。也許是基於自身的痛苦經歷,「術起民疲」的賴和,特別憐憫那些貧窮的病患,讓他們賒欠醫藥費,甚至到歲末便將帳單燒掉,平日行醫所得也多用於救濟貧苦民眾,彰化人尊稱其為「彰化媽祖」、「和仔仙」。
賴和去世後,彰化人傳說,其墓地的青草可治百病。人們蜂擁而至,摘取此處的青草。這雖然是一種迷信,但顯示了當地人對賴和的無比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