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318太陽花學運,讓執政當局正視青年政策重要性,從馬政府的青年顧問團、「青年發展政策綱領」,到民進黨政府去年底公佈「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各部會的青年政策紛紛出籠,從教育部的青年暑期社區工讀計畫、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農委會的漂鳥計畫與青年農民培育,到文化部的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文化部長鄭麗君上台後,又再加碼「青銀合創實驗方案」,就連國發會也推出「設計翻轉、地方創生」計畫。青年政策看似百花齊放,但相關補助的執行效果卻有待評估。
318學運迄今已3年,當初學運領袖喊出「青年佔領政治」口號,如今回頭檢視,台灣的政府結構的確在318之後產生一些改變,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所公布各縣市青年事務專責單位及青年諮詢組織設置情形,目前共有6個縣市設置青年事務專責單位,11個地方政府設置13個青年諮詢組織。
其中,台北市政府最早成立青少年發展處(成立於2014年11月3日),桃園市長鄭文燦,競選期間提出青年政策白皮書,上任後也在2015年4月1日成立青年事務局;藍營執政的苗栗縣政府,則在去年1月將勞工處改制為勞工及青年發展處,除此之外,宜蘭、屏東與台南市也在勞工局處下,設立青年輔導專責機構,例如屏東縣青年學院、台南市青年創業基地等等。
相較於地方政府逐漸重視青年事務,中央的青年輔導業務,在青輔會併入教育部,青年創業相關業務移撥經濟部,民進黨政府上台後,由曾任青輔會主委的鄭麗君擔任文化部長,更喊出「青文化萌芽計畫」,在既有的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之外,又再增加「青銀合創實驗方案」,讓各部會青年政策一時間百花齊放。
不過,各部會眾多青年返鄉政策,獲得補助的青年,返鄉後卻因為單兵作戰、缺乏社區網絡,不少以失敗收場。
政府資源未橫向整合 返鄉青年單兵作戰陷險境
文化部次長李連權表示,各部會青年返鄉的相關補助案件非常多,但部會之間的橫向聯繫,過去做的並不夠,事實上,這些返鄉的青年,如果能就近利用在地網絡平台(例如各縣市政府成立的青年交流基地),讓理念相近的青年能夠彼此扶持與合作,就能夠避免青年返鄉後單兵作戰陣亡的情形。
網路社群興起 取代傳統社區NGO
此外,台灣社區營造推動20幾年,年輕世代和老一輩在地人士,所關切的事務可能有所差異,這樣的世代差異,也在文化部「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中被特別提及,報告中強調,現代民眾生活中不斷衍生環保、生態及氣候變遷等大環境之公共議題,但社造過往推動主體多針對在地社區組織及關心在地性事務,不一定能回應或解決前述大區域之公共議題。「未來虛擬網路社群,極可能取代傳統社區(NGO)組織,成為新世代族群參與公共事務重要媒介」。
文化部資源司科長連丁幼表示,青年之間的網路串聯管道其實很多,坦白說並不需要靠政府刻意安排,況且,各部會補助屬性也有差異,返鄉務農的青年,不見得會想要跟下鄉學習傳統文化技藝的青年交流,刻意安排返鄉青年住在一起,反而流於刻意,「文化部的想法是,透過經驗交流分享講座,帶動跨部會補助個案彼此交流」。
連丁幼表示,由於青年下鄉後所面臨的問題,地方政府會比中央更能掌握,文化部目前的初步構想是,透過補助鄉鎮市公所,由鄉鎮公所將閒置公共空間,改建為社造前進基地,創造一個讓下鄉青年交流的平台,舉例來說,花蓮的「洄瀾客廳」就是很好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