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一詞,讓《博羅奔尼撒戰爭史》更受到重視。在這本史書中,記錄了古希臘時期雅典與斯巴達之間二十多年的戰爭。在這期間,其中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就是雅典城內突然爆發嚴重瘟疫,造成死傷慘重,影響當時兩強對峙的實力消長。
史家修昔底德自己在這場瘟疫中,也曾染病,不過,非常幸運地康復了。他仔細地描述人們患病的情況,希望作為日後醫學研究者的參考。
除了身體病徵外,他也記錄到人們在疫情中行為、性格的變化。在疾病的死亡威脅下,人性貪生怕死的那一面,更被突顯出來。好人在現世中沒有好報(譬如躲過瘟疫),反而更容易因為憐憫心,接觸病人,而導致死亡。而當時從事醫療工作的人員,也沒有因為專業而更能逃過ㄧ劫,反而最常成為傳染者或罹患者。
不僅是瘟疫,當時還有戰亂的傷害,在天災、人禍的夾擊下,價值翻轉,德性衰敗,修昔底德注意到,特別呈現在人們所使用的詞語中。原本該是被認為怯弱自私的行為,卻被褒揚為「勇敢捍衛」;原本一般認為「陰謀狡猾」的作為,卻被形容成「足智多謀」。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說過,「歷史不會重複,只是會押韻」。也正如修昔底德自己也屢屢提到,只要人性不變,相類似的情境總是會一再出現。紐約時報執行長湯普森(Mark John Thompson)在他的《為什麼我們要懂公眾語言?》一書中,承繼了修昔底德關注亂局中語言遭到濫用的危機。他認為時下「政治的危機,就是政治語言的危機」。許多價值偏差、政治權力腐敗,都是透過公眾語言/修辭(public language/ rhetoric)展現出來。人心中的邪惡、無形權力的濫用,往往都是透過語言,亦即特定詞彙,呈現在公眾面前。我們想要抑制邪惡、濫權,就應該審慎關注人們所使用的語言。在民主社會中,特別是具有公眾影響力的政治人物與名嘴。
舉一個已經被許多人提到,但是,有權力者依然故我的語彙。此次肺炎疫情的爆發,最早發生在中國大陸的武漢地區,因此,當時輿論就常以「武漢肺炎」稱之。不過,隨著醫療專業對於病毒的理解,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此次疫情稱為COVID-19,中文世界稱為「新冠狀病毒」或「新冠肺炎」。該組織總幹事特別強調,確定命名的用意是「避免外界使用其他可能表述不準確或者帶有污名化的名字」。
沒有人願意生病,同樣的,也幾乎沒有人願意傳染別人可能致命的疾病。但是,誰都可能是那個生病、傳染者。這種不是自己做錯事,沒有道德上的責任過錯,為何需要背負指責?受到他人污名化的指點。「武漢肺炎」或「中國病夫」這類的詞彙,只是在不幸疫情上,增添對於特定地區、人民的仇恨。有的詞彙,起初方便使用,也就罷了。但是已經提醒可能的傷害時,還是有許多官方文件、公共宣傳、政治人物、名嘴掛在口邊,甚至就是故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