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順峰觀點:新冠疫情潛藏「國進民退」的中國經濟金融危機

2020-03-14 05:50

? 人氣

金融業面臨四大風險

回頭觀察台灣方面,傳統的金融市場有傳染效果(Contagion Effect),一個國家或區域的金融危機,可能透過實體經濟貿易往來或金融投資行為影響到其他的國家或區域,這種現象在全球化不斷增強的現代更顯嚴重。考量台灣目前對中國大陸的經貿金融依存度頗高,經濟部投審會統計,截至2019年底,台灣對中國大陸累計投資為1,865.12億美元;經濟部國貿局統計,2019年全年對中國大陸貿易總額為1,492.81億美元;金管會統計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國銀行業對中國大陸授信、投資與拆存總金額約1兆6,453億元新台幣〔詳如圖1〕,足見台灣的經貿金融與對岸的連結乃千絲萬縷。單純就疫情方面,尚可以採用「封閉式管理」這種類似造船的艙壁隔離(Bulkhead Isolation)設計,透過網格化管理的方式隔絕疫情傳播。然而,當前兩岸的經貿與金融的緊密連結無法透過此一方式隔絕風險。頂多就是直接金融的資本市場端,可以透過類似熔斷(Circuit Breaker)機制暫時讓資本市場的恐懼降溫。就銀行端的間接金融部份,實難以規避因此而生的信用風險。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作者指出,觀察台灣的金融市場,可發現一個國家或區域的金融危機,可能透過實體經濟貿易往來或金融投資行為影響到其他的國家或區域。(銀行家觀點提供)
作者指出,觀察台灣的金融市場,可發現一個國家或區域的金融危機,可能透過實體經濟貿易往來或金融投資行為影響到其他的國家或區域。(台灣銀行家提供)

基於既有的事實前提,在此提出幾個重要風險提示:首先,以往銀行業者認為相對安全的貿易融資,因為著眼於交易基礎,所以不特別徵提擔保品或要求其他信用保證,現在可能因為授信對象的上下游供應鏈資本或營運局部斷鏈而影響現金流入,直接反映在企業流動資金與信用狀況的惡化,即使有政策端的技術延緩違約發生,仍須從本質上留意客戶違約與流動性風險;其次,對於財務結構與分散效果較弱的城商行、農商行甚至租賃業者〔各類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區別詳圖2〕,可能因為授信客戶偏弱及自身財務風險抵抗力較低而引發局部金融危機,須留意2019年以來的包商銀行、錦州銀行、恆豐銀行、哈爾濱銀行等事件重演,甚至擴大;第三,由於疫情衝擊原已受打擊的消費投資意願,對於當地觀光、零售、百貨、餐飲與航運等產業授信不容樂觀,若再傳導到勞動就業市場,則房地產產業後勢將更加不利,衝擊將包含企金與消金業務。

以恆大地產為例,該公司已在2月17日宣布啟動一波優惠,2月底前全中國大陸613個銷售中樓盤將全部以75折出售,3月份則是全面78折出售;第四,經歷了半年多的反送中爭議與此番疫情衝擊,再次驗證香港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國大陸極大的影響,已動搖國際資本對香港作為獨立經濟金融中心地位的信心,對於香港資本市場,甚至整體金融業的發展偏向不利,後續可再觀察幾起規劃在香港交易所進行的重要IPO或SEO結果進展,佐證吾人的預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