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諺流傳至今,想必有群眾基礎。亞洲人普遍認為白才是美,馬來西亞「黑妹」回顧成長的煩惱,審視今日,欣慰地發現:時尚在變。
你聽說過「蠟燭公主」嗎?不對,這可不是什麼鮮為人知的童話故事。
在馬來西亞,蠟燭公主說的是那些不能忍受長時間曬太陽的妹子。就好像蠟燭,太熱了,就化了。
蠟燭公主起源於古老的馬來民間傳說,現在這個詞用來指那種躲太陽如同躲瘟疫一樣的人,她們很怕曬黑。
從來沒有人叫過我這個外號,不過,我當然也認識不少蠟燭公主。這些人一眼就能看的出來:小陽傘時刻不離身,儼如護身符,所有白皮膚女孩子的保護神。
對她們來說,戶外運動比如籃球、排球可都是禁忌項目,絶對不能參與。她們更喜歡室內運動,比如乒乓球。
我曾有一個蠟燭公主好朋友,如果我們一起出去,一旦要走入太陽照射的地方,她會立刻撐開陽傘!
上學時,看到其他女生穿過我們的校園時如何確保任何一縷陽光都不要落在自己皮膚上,我曾經覺得很好笑。後來我知道了,在馬來西亞,皮膚白比皮膚黑優勢大很多!懂了這個理之後,我就不再覺得小陽傘好笑了。
沒有最白只有更白
在亞洲,喜愛膚色更白和階層的聯繫遠遠超過和種族之間的關係。和世界各地其他許多社會一樣,馬來西亞也存在和《白雪公主》中那個邪惡皇后同樣的偏見:我們癡迷於皮膚白!
在馬來西亞華裔社區,長期以來,白一直被視作漂亮。我相信,許多馬來裔、印度裔肯定也有同感。
自古以來,黑皮膚的人多是農民、體力勞動者,富人不用下地幹活,當然就更白了。
媒體於事無補,通常更願意用那些擁有所謂「泛亞洲相貌」、皮膚更白的演員。美白護膚品經常成為火爆的暢銷貨。
我高中時是學校籃球隊的隊員,曬得比較黑。記得有一次,剛剛打完一場很激烈的比賽,我和隊友一起走進教室。一名同學開始大笑,叫我們」非洲」。其他同學都入伙、跟著歇斯底里地大笑、大叫。
我們並沒有因此停止打籃球,因為我們非常喜愛打籃球。但是出了那檔子事以後,我開始盡量避免照相。站在我那些有「普通」膚色的朋友一旁,我會覺得自己很醜。
另外,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我自己的家人經常也堅持同類觀點。每一次我回去參加家庭聚會,親戚的評論總會包括以下兩點:我胖了、還是瘦了,我黑了、還是白了。
這樣的經歷,許多亞洲人可能都熟悉。但是,糟糕的是,他們的「讚美」會讓我感覺自身價值得到肯定,達不到他們的期待值,我會覺得很羞愧。
直到幾年前,我才終於真正擺脫了這樣自我厭惡的循環,我有更積極向上、更愛鼓勵他人的朋友;我有了那個他,每天都會說我很美麗,他真的認為我很美麗。漸漸地,我也開始相信了。
確實,蠟燭公主這個字本身並不完全是讚美,也略有一點瞧不起的意思,看透了蠟燭公主:太嬌氣、一定要被寵、不夠強壯。
廣告也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最近,馬來西亞電視台播放的一則廣告當中有一個躲太陽的模特,配音說:「陽光破壞你的容貌和皮膚,還會打擊你的信心!用X品牌的防曬霜,給自己更白、更健康的皮膚吧!」
不過,這和從前的廣告比起來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原來的廣告會赤裸裸地宣佈:皮膚白就是「有魅力」。
馬來西亞還是有不少蠟燭公主,但是,也有小跡象顯示:美女觀或許開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