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科學月刊》憶初衷:不講理的社會 民主行不通

2014-11-09 20:33

? 人氣

《重現狂飆年代》國際論壇,科學月刊創辦人劉源俊回溯當年辦雜誌的初衷,就是要透過科學促進民主。(吳逸驊攝)

《重現狂飆年代》國際論壇,科學月刊創辦人劉源俊回溯當年辦雜誌的初衷,就是要透過科學促進民主。(吳逸驊攝)

「重現狂飆年代」國際論壇9日進入第二天的議程,邀請中研院副研究員王智明、《科學月刊》共同創辦人劉源俊,回顧雜誌在70年代發展的過程,以及對台灣社會的影響,他一句話總結:科學提倡講理,而社會也需要講理,不講理的社會,民主一定行不通,所以要透過科學,讓社會更理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科學月刊》創辦於1970年,前身是1965年,由台大物理系學生林孝信創辦的《中學生科學週刊》。劉源俊表示,當時台灣人科學知識普遍不足,加上美國留學生之間思想分歧,因此林孝信希望能透過共同做一件事,消除眾人意見之間的歧異,因此他號召美國各地的留學生,延續《中學生科學週刊》的基礎,共同創辦《科學月刊》,由林孝信擔任總編,每個月從美國各地收集稿件後,統一寄到台灣,由李怡嚴發行。

劉源俊回憶,當時林孝信在第一期《科學月刊》中,寫了一篇文章,當中提到「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意即雖然辦《科學月刊》困難重重,但如果要推廣,售價一定要低,窮苦人家才能負擔得起、科學知識才能普及,「如果做不到的話,那乾脆不要辦」。

劉源俊進一步提到辦《科學月刊》的意義,希望透過傳遞科學知識,將科學的態度與方法一併傳播。劉源俊認為,目前的台灣仍不夠理性,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王智明則從旁觀者角度, 分析《大學雜誌》以及《科學月刊》。他肯定《大學雜誌》的確承繼著不同改革運動的推動方向,但當時也有其他左翼雜誌,包括《夏潮》、《筆匯》等,還有許多文學、現代詩刊物,如果回到70年代,《大學雜誌》可能只是不同軸線的一個貫穿點,大家把《大學雜誌》放在中心點,便代表了社會大多數人對民主化有既有的認識和論述,但不應該忽略《大學雜誌》以外的其他聲音。至於林孝信等留學生讓《科學月刊》在台灣發行,王志明認為,這象徵他們出國留學不只追求個人自由,還藉由發行雜誌、推行科學態度,進一步的促進國家的集體自由發展

王智明並以「跨太平洋的反抗世代」形容當時透過保釣運動、辦雜誌追求理想主義的年輕人。他指出,他們的共通點是都有文學經驗、反對國民黨、並且希望能回到祖國的土地上,為這片土地做一點事,而他們實踐都是透過對華人的民族實踐,以及一種愛國的表現,即使認同的國家不太一樣。王智明表示,這些人即使立場不同仍能互相討論、一起共事,這點是現在沒辦法做到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