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政黨用人難逃酬庸。沒有背景,沒有財力的年輕人無發展空間,只能淪為「免洗筷式」的廉價勞力。從兩黨的立委不分區提名人乃至中常委名單中不難發現,無論如何強調世代交替,提名與黨內投票結果都難落入酬庸分權的窠臼,非「政二代」出身的年輕人在政黨中扮演的角色只會是基層黨工,而不可能影響決策甚至掌握實權。對於年輕人來說投身政治參與只是在結構中消磨光陰,而不可能有伸展抱負的機會,這樣的政治現實也造成了我國公領域缺乏新血加入的年輕動能,在政策思考、議題設定上,經常過於呆板。
眼前的困頓挑戰雖多,但青年世代擁有無限可能性。這,便是我們最大的財富。我們有幸長於臺灣這片土地,擁有富饒的文化歷史底蘊,以及敦厚互助的社會網絡,只要在政策制訂與體制設計上突破有關青年問題的盲點,上述難題皆可以獲得解方。
國際化問題可以通過挹注資源於國際交流來改善。例如增設大學雙聯學位機會,鼓勵教授、學生發表外文期刊論文,並且廣邀他國學者來臺,以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的方式分享他國經驗。義務教育階段的本土文化學習固然重要,但也可以提供第二外語,或進階英文等多元的課程供學生選擇,由根本累積與國際接軌工具能力,進而可能將臺灣之美行銷世界。另外在公共參與的領域,可以通過開設「給素人的政治課」提供青年政治參與的指引,並且鼓勵民意代表或政黨通過公開評選的方式徵才,用直接的接觸,不假他人的需求表達,廣開青年的政治參與之路。除此之外,政黨也可以設計「青年黨代表保障名額」等黨內選舉制度,讓青年黨員有機會擔任實質黨職,提供具有不同代表性的意見之餘,也可以吸引年輕人投入政黨活動,避免妄自菲薄式的直覺迴避。
今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青年節」也就是黃花崗起義一百零九周年。一百零九年前的今天,青年,如何拋頭顱灑熱血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新格局,如何登高一呼引領那個荒煙蔓草的年頭前行,至今仍為年輕學子的典範。百年後雖物換星移,青年,仍應有作為國之根本的志向,克己砥礪自身,期待我們都能突破既存困境,做臺灣的青年,做世界的青年。
*作者為臺灣大學法學院學生代表、大九學堂第一屆學員。本文原刊《奔騰思潮》, 「我們都是90後」系列之一,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