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炒短線的民進黨年輕人保障名額

2017-04-09 06:25

? 人氣

作者認為,日前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推出的青年及多元代表徵召辦法與時代力量公布的提名標準,民眾一眼便高下立判。(顏振凱攝)

作者認為,日前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推出的青年及多元代表徵召辦法與時代力量公布的提名標準,民眾一眼便高下立判。(顏振凱攝)

不難預料2018年地方選舉民進黨將有一番苦戰,一方面受執政包袱拖累,另一方面又遭時代力量瓜分年輕選票,腹背受敵下,日前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偕同黨內青年才俊召開記者會,端出了保障年輕人及新住民的提名方式,近日又將此策略定調為「青年及多元代表徵召辦法」。然媒體再批露,民進黨由議員成功轉戰立委等10~11個區域,除保留原有席次提名,轉戰的席次將優先推薦35歲以下年輕人,也就是所謂的「現任席次 +1」的策略。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筆者於政治領域工作數十載,對於用年齡來劃分保障門檻的策略相當不以為然。多元的提名概念與不分區立委幾乎雷同,其實就是要推舉賢與能,而這個範圍其實就涵蓋了35歲以下的可能性,為何還要針對35歲以下特別設置保障呢 ? 此外,要保障就應該全面性,為何又只針對這10區呢 ? 無怪乎許多言論嘲諷,此舉只是為了提升形象,進而減緩時力在年輕選票上的衝擊,但筆者願相信,民進黨更多是為了提拔優秀的政治人物,並無其他權謀。惟民進黨必須要知道,年輕政治工作者真正需要的並不是選舉席次,那只是少數人可得的機遇,更重要的是合理待遇和學習機會;此外,給年輕人保障初選,也不代表能吸引年輕人的選票,這是兩回事!

多元的想法應給予肯定,但年齡保障確實是個欠缺戰略思考的策略,一旦弄巧成拙,將陷入各方攻訐的困境,完全如批評者所言,只是把年輕人或新住民拿來當成是避免時代力量坐大的擋箭牌和較勁籌碼。最後,對於培養年輕人的方向徒留一樁美意,完全沒有任何效果可言。筆者就三個問題層面,望請黨內重新思考該保障定位。

第一、成本考量,這些年輕人終究回歸派系

在地方議員選舉中,通常沒有派系支持或是長輩傳承者,幾乎從來沒有人當選過。原因只有一個,選舉必須付出相當大的成本 ! 這些數字並非年輕人工作10~15年負擔的起,因此,即便爭取到提名保障,巧婦仍然難為無米之炊,這些年輕人能不向各派系或地方大老尋求支援嗎 ? 又或者正如媒體已點名的幾位年輕人選,這些人本身就已是派系和地方協調出來的人,那所謂保障的用意何在 ? 更遑論有多少政二代欲藉此跳過初選省下成本,保障美意將蕩然無存。

第二、年輕人從來就不支持年輕人

年輕人的投票取向從來就不是支持年輕人,多數年輕人會支持形象好的人,支持有經驗或專業技能的人,而這些人,一定會是年輕人嗎 ? 另一方面,民進黨內有多少已接受政治磨練10多年,跟民進黨走過最艱困的8年,只因不幸超過35歲一些,難道這些人比年輕人還不夠資格被提名 ?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