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至佛魯阿爾(Frouard)以下的摩塞爾河(Moselle)與默爾特河(Meurthe)方向,攻佔芒翁維萊(Manonviller)要塞,阻礙法軍集結,並制止法軍移轉至其左翼(任務一)。此任務可能因法軍在梅斯與孚日山區間發動大規模攻勢而終止。如果帝國領地內的部隊被迫後撤,必須防止敵人包圍尼耶德防線(Niedstellung),進而威脅到主力的左側翼。若有必要,第6軍團將派兵增援尼耶德防線的守備部隊(任務二)。如果第6、7軍團未遭遇敵人優勢兵力,第6軍團之一部與第3騎兵軍團將前進梅斯南面,加入摩塞爾河左岸的戰鬥(任務三)。
部署於帝國領地梅斯東南的兵力,包括第3騎兵軍團、第6軍團(第1、2、3巴伐利亞軍,第1巴伐利亞後備軍,第21軍),第7軍團(第14、15軍,第14後備軍,預期的2個義大利騎兵師),將由兩軍團的資深司令統一指揮(稱為聯合司令官)。
帝國領地內的兵力構成有必要稍加說明。最南邊的第7軍團較小,約有125000人,除了1個來自符騰堡(Württemberg)的後備師,其餘都是普魯士(Preußen)部隊,由1909-1913年間擔任戰爭部長的希林根(Josias von Heeringen)將軍擔任司令。在洛林地區的第6軍團,約有220000人,則大部分是巴伐利亞陸軍(除了第21普魯士軍)。巴伐利亞王儲魯普雷赫特(Rupprecht von Bayern, Crown Prince of Bavaria)為司令,並同時擔任聯合司令官,管制第7軍團,雖然希林根遠較王儲資深。第6軍團的參謀部也由巴伐利亞軍官掌控,參謀長德門辛根(Konrad Krafft von Dellmensingen)為1912-1914年巴伐利亞陸軍的參謀總長。
雖然從德國之外來看,巴伐利亞陸軍可被視為德國陸軍的一個部分;但從內部來看,則是一支完整的、獨立存在的軍隊。這支軍隊的統帥是巴伐利亞國王,戰爭部長以國王之名指揮部隊,並擁有行政管理權。巴伐利亞參謀部則隸屬於戰爭部。普法戰爭後,巴伐利亞採用了普魯士的軍隊體系,但這並未影響巴伐利亞陸軍的獨立性。只有在戰爭動員開始時,巴伐利亞陸軍才歸帝國管制,但依舊是由巴伐利亞國王指揮的一個獨立部分。巴伐利亞每年得到一部分帝國稅收來支應軍隊的開銷,也維持在柏林派駐軍事代表的慣例。1914年洛林—孚日會戰中,這個介於普魯士與巴伐利亞之間由來已久的情結,對雙方都帶來負面的後果,也影響了作戰指管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