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挺生觀點:被遺忘的戰役,1914年洛林—孚日的血腥殺戮

2020-04-05 07:10

? 人氣

法軍在洛林的衝鋒(資料照,Wikimedia Commons)

法軍在洛林的衝鋒(資料照,Wikimedia Commons)

百年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以下簡稱一戰),以規模巨大的機動戰揭開序幕;卻在短短幾個月後,一變而成僵固的陣地戰,雙方在各自漫長的塹壕(戰壕)中對峙了將近四年的時間。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轉捩點,是1914年9月6至10日的馬恩河會戰(Battle of the Marne),這個重要事件一直是軍事史家研究的重點。稍早發生的東線坦能堡會戰(Battle of Tannenberg,8月27至30日),也因德軍傑出的作戰指揮,在兵力懸殊的劣勢下重創俄軍,而成為另一個焦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這兩大會戰耀眼的光芒之下,歷來被視為西線戰役(campaign)中次要作戰的洛林—孚日會戰(Battle of Lorraine and the Vosges,8月7日至9月8日),雖然是一戰中最早開始的大規模戰鬥,對馬恩河會戰的影響比東線戰事更為直接,但卻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可視為一戰中第一場「被遺忘的戰役」。

一、作戰構想與兵力部署

洛林—孚日會戰發生的地區在德法接壤的洛林與孚日山區,以洛林地區為主戰場。此處的戰鬥由於兩國的要塞區域阻隔—德國的梅斯—西歐維爾(Metz-Diedenhofen/Thionville);法國的圖勒—南錫(Toul-Nancy),而與西線的主要作戰分開。為了從整體的角度理解這場會戰,首先必須從德、法兩國的作戰計畫著手。

邊境戰役之洛林—孚日會戰
邊境戰役之洛林—孚日會戰(資料照)
1914年西線戰局:希里芬計畫與第十七號計畫
1914年西線戰局:希里芬計畫與第十七號計畫(資料照)

德國的作戰計畫正式名稱為部署計畫由參謀本部制訂,以一個動員年度(4月1日起)為期實施。1914年一戰爆發時德軍的作戰計畫,就是1914年4月1日生效的部署計畫,由小毛奇(Helmuth von Moltke the Younger)主持制訂,並非1905年的「希里芬計畫」(Schlieffen plan, Alfred von Schlieffen)。1914-15年部署計畫的正本已毀於戰火,目前僅存的是計畫摘要,從中可看出部署重點,包含:動員時間表、兵力配置、海岸防禦、各軍團的任務。

小毛奇:1914年德國參謀總長
小毛奇:1914年德國參謀總長(資料照,Wikimedia Commons)
希里芬:德國陸軍元帥、參謀總長,「希里芬計畫」設計者
希里芬:德國陸軍元帥、參謀總長,「希里芬計畫」設計者(資料照,Wikimedia Commons)

法國的作戰計畫正式名稱為第十七號計畫,軍方統稱為集結計畫。與之前的計畫相比,第十七號計畫是普法戰爭(1870-1871)後首次以攻勢為主的作戰計畫:內容包括:計畫制訂的基礎、動員計畫、運輸計畫、外國軍隊現況分析、集結計畫、防禦指令、情報計畫。

(一)、德軍作戰構想

德軍主力(即右翼與中央)將經由比利時與盧森堡進入法國。假設對法軍部署的情報正確,主力部隊將以第5軍團守備的梅斯—西歐維爾為樞軸進行大迴旋機動。部署於洛林與孚日山區(帝國領地),這個一般稱為德軍左翼的兵力為第6、7軍團。根據部署指令,其作戰任務有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