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相信桃園做不出自己的影展,就是要在沙漠中種植一束花」,紀錄片導演吳乙峰信心滿滿的說。長期在桃園深耕影像創作的他,期望能在桃園這個城市,讓市民對紀錄片與電影的關注與共鳴萌芽,並進一步透過培訓民眾的計畫,讓他們用自己的雙手與視角,記錄下這塊土地上人們純粹且真實的面貌,期望桃園的影視文化在未來開花結果。
吳乙峰帶領的微光創作團隊,接下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所舉辦的「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活動」,致力於培養對於影像創作感興趣的人們,透過影像來紀錄桃園在地人物的故事。從來自各方民眾提案的企劃,選出6名進階班學員,每名獲得20萬元的拍攝補助金。另外,也選出10名基礎班學員,參與20堂以上紀錄片培訓課程。課程由吳乙峰擔任總導師,另外也請來各領域專業人士來擔任基礎版與進階版的導師,這群導師大多有拍攝紀錄片或是影像創作的經歷,陣容相當堅強。
其中拍攝《阿嬤》紀錄片的導演劉孟芳也表示,這是一段探索自己的過程,透過拍攝紀錄片,她的價值觀也逐漸轉化,慢慢學會獨立判斷、思考。
「導演需要觀眾的意見,內化成未來作品養分」
在歷經7個多月的拍攝指導課程、實地田野調查與紀錄片內容討論後,16部桃園城市紀錄片成果展,已在7日至9日於桃園光影撥映結束,而每一場紀錄片撥映後吳乙峰會擔任主持人的身份,讓現場觀眾與導演進行對談與分享。吳乙峰說,導演必須要與觀眾進行交流,才能從觀眾的感想中看到自己的盲點與優點,並讓這些意見內化成未來拍攝的養分。
而16部紀錄片作品題材廣泛,探討需多不同議題等層次內容,包含原住民為夢想離開家鄉的《SAICELEN─堅持》、原住民探索自我認同的《布.變》、身體雖遇到障礙仍堅強不屈的兩個《憶偉和弘逸》、高齡者追求夢想與建構生活的《燭日‧逐日》及《樂活的一天》、追尋親子關係的《家書》及《阿嬤》。
關懷家庭照顧者們的《日子》、重新思索導盲犬退役應有權益的《小安與Polo》、面部血管瘤傷疤卻堅強面對的《小娟的臉書》、家庭共築環球旅行夢的《騎‧待飛翔》、導演紀錄馬來西亞男同志同時也反思自我的《第一次想告訴你》、與被攝者共同面對罹癌心路歷程的《莫阿姨與小阿姨》、看見新住民尋找在異地找回自己生存地的《地》、紀錄電繡師傅無條件教學的《臺灣國寶級電繡藝術大師:陳素安》,以及市場人生悲喜與親子關懷的《阿南》等作品。
資訊爆炸的時代,腦袋只進不出 劉孟芳在拍片中找回自我
劉孟芳執導紀錄片《阿嬤》,她指出,這7個月的培訓,是一段探索自己的過程,有感於工作及生活上對於科技日新月異、資訊爆炸的年代,她疲於腦袋只進不出的停滯。透過拍攝紀錄片的過程,她認識許多擁有不同背景與經驗的同伴,在彼此的故事交流碰撞後,她的價值觀也逐漸轉化,慢慢學會獨立判斷且思考。
劉孟芳說因為這個紀錄片,她花很多時間與阿嬤相處,追溯了阿嬤不曾說出口的辛酸往事,當她拍攝下阿嬤憶起過往的淚水畫面時,自己內心深處對人的防衛機制,彷彿也漸漸卸了下來。「整個過程其實很過癮,拍攝紀錄片就是個心理治療」劉孟芳表示,在拍攝的過程,除了思考拍攝上的難題,很多時刻也讓她不時的探索內在的自己,並開始面對那些過去沒有觸碰的想法。
而在《阿嬤》播映後的座談會上,有觀眾深受導演拍攝出子孫情感的動容畫面,在分享自身與阿嬤經驗時,當場忍不住哽咽流淚說不出話,現場也有許多人跟著眼睛泛紅,宛如一場大型的心靈療癒之旅。
而在培訓的過程中,負責教導基礎班學生的導師毛致新表示,他認為一部紀錄片應該要能與觀眾做連結,重要的是影片展現出來的「誠意」,不可以只是一昧將自己的情緒丟在畫面上,而未讓觀眾理解整個脈絡,因為這是公開在大眾面前播放,在拍攝的過程要去不斷思考如何處理,才能讓觀眾產生共鳴並感同身受。
目前16部紀錄片都已上傳官方Youtube頻道,有興趣的觀眾可上網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