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於到達國境邊界,最後一次測量體溫,然後揮手告別獅子山共和國。帶著墨鏡、嘴叼香菸的士兵肩上揹著步槍,微笑對我說道,「再見女士,歡迎到幾內亞」。
Standing by for BBC TEN O'clock news... Good night Freetown @TulipMazumdar pic.twitter.com/619Ye4iM3D
— Rachel Price (@NewsCamerawoman) 2014 11月 19日
哈囉,幾內亞
當我們一進入幾內亞國境,立刻感受獅子山與幾內亞兩國的差異,平滑的柏油路面變成了顛簸的紅土路。
車子經過一群婦女以高超的平衡技巧頭頂籃子,裏頭滿載著雞蛋,男人們坐在路旁的小舖裡販賣從床架到鐵門,各式各樣的物品。
人們對我們的車隊感到疑慮。另外的不同之處是,法文是幾內亞人的母語,難以用英文與當地人溝通。
Nurse Bilkisu Alfleda, 23 lost 17 family members to Ebola. Like Will Pooley she survived and now treats patients pic.twitter.com/NoLv5alA2F
— TulipMazumdar (@TulipMazumdar) 2014 11月 19日
此外,幾內亞是伊波拉疫情的發源地。一位名叫埃米爾(Emile)的兩歲男孩,或稱零號患者,是第一位感染伊波拉病毒的人類。他在去年12月去世,但直至今年3月專家才證實伊波拉病毒的爆發。
在進入幾內亞境內50哩(約80.5公里)後,我們經過了一個小型的伊波拉治療中心。入內後,我們首次在幾內亞境內被要求洗手和測量體溫。
裏頭異常安靜,只有15位醫護人員,卻沒有病人,我們詢問主管醫師為何治療中心如此冷清。他解釋,「有些人寧願死在村莊裡也不願來此尋求協助。」
They arrived w @JustineGreening who was seeing how £125m Brit cash is spent.Some £ goes to burial training like this pic.twitter.com/QCAEtfSCGk
— TulipMazumdar (@TulipMazumdar) 2014 10月 23日
「伊波拉不是真的!」
我們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繼續旅程。
路旁的景色十分壯闊,蔥綠色的森林覆蓋山群,綿延至地平線盡頭。距首都還有一段距離,我們在馬法瑞許(Maferish)鎮的路邊市集稍作停留。
孩子們四處奔跑嬉鬧,婦女們販售西瓜、鳳梨和橘子同時交換街頭巷語。景象一片祥和。
但當我們提起伊波拉病毒時,沒有人願意談論這個話題。直到我們詢問的第七或第八個人時,才有一群男人同意和我們聊聊。
「我不知道伊波拉。」其中一名男子說到,「我從沒看過有人因它而死,所以對我而言,伊波拉根本不存在。」
另一名男子附和他朋友的感受,「我們這裡沒有伊波拉病毒,我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殺了這些人,但是伊波拉病毒不是真的。」
How to live alongside Ebola:"We don't touch,we are suspicious of friends" Sailor Mohammad Barrie on @BBCr4today later pic.twitter.com/bGjtfb9JFB
— TulipMazumdar (@TulipMazumdar) 2014 10月 24日
我們繼續前往城市找尋旅館落腳之際,有一件事非常地清楚:在結束伊波拉噩夢這方面,西非地區還有很長的一大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