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政府時期,有套關於對中關係的論述翻來覆去,換湯不換藥多次,那便是:「中華民國憲法說」。簡單來說,國民黨人一直認為,按照「中華民國憲法」,台灣跟中國是同一個國家,兩岸間不存在「國家與國家」的關係。而且按照憲法,台灣與中國未來要「終極統一」。對於這樣的論述,不論是哪一家機構的民調,都發現國民黨主張的與台灣大部分民意相反。關於這點,國民黨部分人士強調這是「洗腦所致」,沒有好好教育台灣民眾「中國思想」。
對於這樣的論點,筆者已在上一篇《洪秀柱的「護憲保台」與一廂情願》提到,國民黨人至今無法明白,台灣人民對於台灣的認同,不是任何一個政黨可以「洗腦」而來,任何抱持這種政府可以單方面灌輸人民思想,進而使人民順從的心態,無異於仍活在威權統治時期,完全不適任於現代民主法治社會之中。
台灣意識形成 「一中」並無中華民國存在空間
恰恰相反的是,台灣人民對於台灣的認同從單純的討生活,進而到認同這片鄉土,再到認同台灣的生活方式,最終形成台灣意識與國族意識,這是移民社會經由長時間的實際生活反覆驗證而來,而非哪個政府「教」了什麼。這才是擁有自由意志人類思考的方式。如果「洗腦」可以使台灣人民有「中國思想」與「愛國意識」,那如何解釋台灣早在李登輝執政以前,國家改革浪潮與台灣獨立思想就已經風起雲湧、蓄勢待發了?
1792年,清國乾隆五十七年,英王喬治三世(George III)派了馬加爾尼(George Macartney)來到承德避暑山莊,以「拜壽」的名義,向乾隆提出通商的請求。
按照當時清國的傳統,晉見皇帝向其「跪拜磕頭」是天經地義的事,象徵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然而,對於已經進入現代國際外交體系的英國來說,堂堂一國大使,代表著英國國王,豈能「磕頭跪拜」?幾番爭論過後,僅以英式禮節「單膝下跪」表達友好。這種以「中國為中心」的思想,不僅在200多年前如此,到了現代更是如此。所謂「堅守一個中國原則,兩岸才有政治基礎」正是現代版「跪拜磕頭」。
試問,中國現在說的「一中」,有「中華民國」存在的空間嗎?中國國台辦與外交部已多次強調,反對「台獨」、反對「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的立場不會改變。按照字面上來說,僅能只有一個選項,就是「一個中國」。國民黨認為中國共產黨會讓這個「中國」是「中華民國」嗎?如果答案是否定,則國民黨堅持「一中原則」,則比當年馬加爾尼的「跪拜」還不值得,因為當年英國還換到了通商,國民黨連「中華民國」都保不住,更遑論「護台」了。
不以台灣為優先 國民黨注定被淘汰
若如同國民黨主張的答應中國「一中原則」,然後呢?中國再要求台灣放棄其他權利,否則不與之交往,例如不能批評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人、人民不能上街集會遊行,則國民黨如何?去年香港反送中事件血淋淋的示範給台灣人民什麼叫「退此一步,即無死所」。國民黨常常強調,只有認同「一中」,台灣才能避免戰爭風險。
近來台海無戰事,誠然可貴,但絕非國民黨人認為是「一中憲法」的神功護體,而是國際大環境的趨勢、輿論壓力與台灣人民自立自強的結果。任何聲稱台灣人民「改變現狀,中國就會如何如何……」的發言,無異於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思考」,而非以「台灣主體」為優先。完全忽視了台灣人民欲維護自由民主法治的生活方式、不受極權專制威脅的基本要求。
而處處以「中國十四億人心聲」作為依據的國民黨人,註定要與「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漸行漸遠,終究會隨歷史的洪流滾滾而去。
*作者為台灣制憲基金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