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孩子你生 政府教你教 從零歲開始

2017-04-16 06:00

? 人氣

作者認為在衛福部推出少子化對策前,應該先把已經出生出來的嬰幼兒照顧教養好,讓這一些新手父母能夠享受有孩子的喜悅,不是摸索或者是照書養而造成嬰兒猝死的悲劇。(取自推特)

作者認為在衛福部推出少子化對策前,應該先把已經出生出來的嬰幼兒照顧教養好,讓這一些新手父母能夠享受有孩子的喜悅,不是摸索或者是照書養而造成嬰兒猝死的悲劇。(取自推特)

衛福部準備成立少子化的對策辦公室,前部長也提出要小孩子你生政府來養的構想,有人估計養到五歲可能需要台幣九十萬,第一年約要十五萬的生活費,嘉義市每年約有兩千個新生兒,因此一年一個年齡層就需要補助三億,這樣政府負擔得了嗎?現階段腦神經醫學的研究對於兒童的行為和發展愈來愈知道,後天的環境會影響腦部的發育,尤其是在前兩歲,政府應先把已經出生出來的嬰幼兒照顧教養好,讓這一些新手父母能夠享受有孩子的喜悅,不是摸索或者是照書養而造成嬰兒猝死的悲劇。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生長在逆境的孩童總是在六到十二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出現發展遲緩的現象,因為早期介入和預防是首要和最好的抵禦的方式,那我們如何來幫助這一些因為心理社會危險的環境,造成發展容易受傷害的孩童。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對於面對身心危險因子衝擊的孩子的政策就是早期發現,特別是零到三歲的孩子兒科醫師是他們唯一會碰到懂發展的專業人士,因此對語言發展不足的孩子都要仔細的諮商和監策父母的正向管教行為,我們如果建立到府服務這些高危險群的家庭和教育他們改善教養技巧,就能避免語言遲緩進而減少學習的問題,也能夠減少中輟、褫奪公權、找不到工作和其他不良的後果。

建議ㄧ:少子化的社會和社會環境的變遷造成現在幼兒和學齡兒童和青少年、青年各有不同的問題,其中的大部份都是跟發展和行為有關係,這在美國都已有文獻的證明,因此在兒科醫學裡面又發展出另一個專業,稱之為發展行為兒科學,這個跟兒童精神科雖有重疊但在台灣這個訓練是由兒科醫師開始,病人方面家長也比較能夠接受到兒科就診,不會有污名化的疑慮。

兒科醫學會從兩千年開始就一直在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前衛福部林奏延部長在擔任兒科醫學會理事長的時候也是重視這個部份,他在民國ㄧ零六年更提出六歲以下的兒童政府來養的政策,但現在最廹切的是如何提升已經生出來的兒童的學習的識能,這個部份的診療必須耗費很多時間和人力,只要是醫生就會了解這個一般看感冒或輕症的給付是無法滿足在這方面的診療的付出,因此希望健保署能夠提高這方面初診的診察費或者另立項目諸如深入會談等方式來加強醫師診療這方面的動機,讓孩子們從幼兒就能夠得到全人的照顧,不是只有身體的部份,連心理和情緒和行為都能有良好的照護。希望另立此服務給付.

適當的壓力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但不當管教造成的「毒性壓力」,則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示意圖/MIKI Yoshihito@Flickr,與本文無關)
作者指出,現在最廹切的是如何提升已經生出來的兒童的學習的識能,這個部份的診療必須耗費很多時間和人力,只要是醫生就會了解這個一般看感冒或輕症的給付是無法滿足在這方面的診療的付出。(示意圖/MIKI Yoshihito@Flickr,與本文無關)

建議二:希望衛福部能夠跟縣市政府衛生所村里長和兒科醫學會和精神科醫學會和語言治療的專業協會和心理社工及復健的專業集合成一個團隊,能夠主動到新生兒的家庭去尋找高關懷風險的家庭,在適當的年紀開始監策孩童的成長和發育並實際現場教導育兒和管教的方式,並由語言評估的專業能夠實地詳細評估語言的發展和父母對嬰幼兒語言的豐富性,才能夠察覺語言發展微細的差異,這是需要特別的專業不是在短短的幾分鐘的健兒門診可以完成的,另外親子互動的評估目前也是缺乏的,這也需要訪視團隊來執行,醫療的配合是在有特別的發展遲緩的孩童來做介入,再由團隊做訪視追蹤,如此才能真正幫助支持這些弱勢的群體,讓他們能夠順利學習順利高中職畢業投入社會,生產行列也不用政府的社工補助,因此可以促進經濟,因為大量的聘雇專業人員也能讓更多人有工作,促進內需和經濟的活絡。目前病人到門診被動發現他的發展遲緩,後續的介入往往就不見了,而且目前人力也是不足因此在篩選工具和經費的補助都需要政府和立法委員和縣市政府首長的支持。

*作者為兒科醫師,曾任行政院衛生署防疫處科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