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本就是令人緊張的過程,在疫情期間分娩,就更添幾分未知與恐懼。
3月中旬,居住在美國康乃迪克州的華人孕婦Alice到當地大型超市採購護理新生兒所需物品。當時,離她的預產期只有兩周。她驚訝地發現,嬰兒濕巾貨架空空如也,專供新生兒的液體奶、奶粉也缺貨。
「可能因為消毒濕巾賣光了,人們就轉而買嬰兒濕巾。液體奶和奶粉則可能是因為媽媽們打算多囤點貨,」Alice對BBC說。她生活的康州位於紐約州以南,也屬於防疫形勢嚴峻的州份。幸而, 她在1月就未雨綢繆,採購了足夠使用3個月到半年的育兒物資,才不至於在疫情之下措手不及。
疫情下,孕婦需獨自生產?
疫情期間,人們的生活步調被打亂,但美國每個月30萬的新生兒依然會如期而至。
在疫情重災區紐約州,為了減少醫護人員被感染的風險,一些私營醫院一度禁止包括配偶在內的探視者進入產房,但卻引發孕婦在沒有家人在旁的情況下獨自生育的憂慮。
據《紐約郵報》報導,幫助孕婦在家生產的紐約助產士近期需求上升了近一倍。孕婦們突然開始轉投原本較小眾的分娩方式,原因是擔憂被迫獨自分娩,或是前往醫院生產的感染風險高。
紐約州政府隨即在3月下旬頒令,要求公立及私營醫院都必須允許一位伴侶陪伴孕婦進入產房。
華人新手媽媽景湧泰住在紐約曼哈頓,她在疫情蔓延前的2月13日順利誕下女兒,過程卻少不了波折。原本打算自然分娩的她,在宮縮多個小時後,遵循醫生的建議改為剖腹產。這一緊張過程中,她的丈夫陪伴在側。「要是只有我的話,肯定就手足無措了,」景湧泰對BBC說。
不過,允許探視者的政策亦有隱憂相隨。在美國醫院,在孕婦生產過程中,前後通常至少有20位醫護人員照料。由於防護用品緊缺,他們有的無法得到全套防疫防護。
在紐約的一家醫院,就曾有兩名孕婦在生產時毫無病症,在分娩後不久便出現嚴重症狀、且新冠病毒檢測結果為陽性。新生兒沒有感染病毒,但30名早前照料過她們的醫護人員有可能被傳染。
在疫情期間,為了保障孕婦在分娩時有來自家人的精神支持,前線的醫護人員承擔了更高的風險。
意料之外的育兒挑戰
Alice則在4月1日在丈夫的陪伴下順利分娩,她形容過程並無驚險。產科有獨立樓層,與接收新冠病人的區域甚至不在同一棟樓內。從3月下旬開始,醫護人員全部配戴口罩,人員進出醫院也需要先在大堂測量體溫。
儘管Alice前期凖備充分,還是遇上了不少意料之外的挑戰。原本打算從中國專程來照顧她與嬰兒的婆婆和父親,由於收到旅行禁令、簽證暫停發放的美國政策影響,無法成行。在疫情期間,也不放心僱傭月嫂前來協助。於是,她和伴侶雖初為人母人父,立即需要「自力更生」。
協助新手媽媽餵母乳的顧問也取消了上門指導的熱門服務。除了必要的新生兒疫苗接種外,產後母嬰的常規檢查改成了線上諮詢,以減少醫院來訪者與交叉感染的風險。
「疫情對育兒最大的改變是,不能帶孩子出門了,」景湧泰說。她居住的街區附近,雖不是重災區,也有多宗確診病例。她出於謹慎,甚少與孩子外出。
不過,疫情期間分娩也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Alice與景湧泰都說,兩人與伴侶有了更多在家照料新生兒的時間。美國沒有法定產假,僱主許可的產假通常較短,父母與新生兒相處的親密時間尤其珍貴。
整天與啼哭的嬰兒呆在家中,卻可能加劇新手父母的孤獨與焦慮。
「照料新生兒,本來就是一種社交疏離,」紐約助產士普拉馬斯(Jesse Pournaras)接受媒體訪問時說。新生兒父母忙得焦頭爛額,而疫情隔離又讓其他人很難施以援手。
雖然育兒計劃稍微被打亂,與全球億萬處於隔離中的人一樣,Alice以視頻連線與遠方的家人保持聯繫。家人還諮詢了專業月嫂,轉達育兒指引。
「嬰兒監控器、遠程問診等現代化的技術都在輔助我們,每天過得挺輕鬆,」對初為人母的她來說,只要孩子健康,一切就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