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歐洲,出門難道要成撞大運?和父母一代比,成為恐攻受害者的概率是更高還是更低了?現在的恐怖攻擊和從前有啥不同?
自從大約2005年以來,聖戰分子發動攻擊時將「槍口」對凖了西歐城市中手無寸鐵的平民。
對於許多人來說,如果每天出門過生活儼如一場運氣遊戲的話,那麼,成為受害者的概率有多大?再有,經年累月走到現在,機率是比從前更大了、還是更小了?
毫無疑問的是,發生在西歐的恐怖攻擊比從前更加致命。自從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地上發生的3起死傷最為嚴重的攻擊行動都是在過去16年間。(地面攻擊的意思是,不包括那些目標是飛機的行動,比如1988年的洛克比空難。)
埃塔和其他歐洲左翼軍事組織的活動高峰是在1970年代
這3起行動分別為:
- 2004年馬德里火車爆炸:191人喪生,2000多人受傷
- 2015年11月巴黎連環攻擊案:130人喪生,360人受傷
- 2016年7月尼斯卡車衝撞事件:86人喪生,460人受傷
2000年以前,恐怖攻擊的慣常模式是:事件頻繁發生、死亡人數比較少。
西班牙巴斯克分離組織埃塔(ETA)最近剛剛放下武器。埃塔在40多年當中發動過3300起攻擊事件,導致800餘人喪生。平均算下來,每4次行動只致死1人。
儘管死傷人數眾多的攻擊事件明顯增多了,但是,每年死於恐怖主義的人數也同樣明顯減少了。
1970年代和1980年代,每年死於恐怖主義的人數平均剛過150。自從1990年代以來,這一數字保持在每年大約50人,儘管巴黎和布魯塞爾的攻擊事件導致2015年和2016年的死亡人數出現新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恐怖主義」這個詞並沒有普世接受的定義。
「全球恐怖主義數據庫」使用3個標凖來判定一起行動是否為恐怖攻擊,它必須符合3項條件:
- 有政治、社會或者宗教動機
- 目的是向除了受害者以外更廣泛的人群發出一個信號
- 不屬於國際間承認的戰爭行動
人們或許會爭辯某一起攻擊行動是不是滿足所有這3個條件,但是,廣義上的趨勢還是顯而易見的:過去40年間,歐洲人被武裝分子打死的機率明顯下降。
北愛爾蘭長達數十年的暴力動蕩期間,每年,平民喪生的風險大概是1比25000(每2萬5000人中有一人)。2015年是法國最血腥的一年,法國人喪生的風險是1比400000。
2001年,美國史上受恐怖攻擊事件最為嚴重的一年,在美國被武裝分子殺死的可能性低於1比100000。
當然了,數字並不能說明全部問題。現在的恐怖分子和上一代相比有了明顯區別。
1970年代,武裝分子的驅動力是意識形態,通常是某種極端的馬克思主義。他們的攻擊行動一般鎖定官方目標、或者那些代表資本主義的重要人物。
主要的武裝組織比如西班牙的埃塔、法國的「直接行動」(極左武裝組織)、德國的「赤色軍團」(又譯巴德爾-邁因霍夫幫,極左武裝組織)、義大利的「紅色旅」,這些武裝組織之間都有聯繫、並且由當時的超級大國蘇聯贊助。
所有這些都和眼下的形勢大不一樣。現在,聖戰分子之間也激烈爭奪,都想透過大規模殺戮成為聖戰領袖。
不過,如果單獨看絶對數字,今天歐洲人面臨的恐怖威脅並不比父母一代要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