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進步的醫學,為什麼無法徹底消除傳染病?他表示與20年前相比,醫學已經有了卓越的轉變,但是每種新病毒都需要新的應對方式。在物理和化學方面,我們已經建立了一些原理,但是生物學是一門仍在發展的科學,我們不知道的事還很多。所以,一種新型病毒出現,世界就天翻地覆。傳染病的研究需要與免疫學齊頭並進。僅觀察病毒是沒有意義的,我們還需知道病患對病毒的反應。
如何減少疫情的衝擊?本庶 佑表示控制感染人數,避免患者激增,以確保醫療保健系統不崩潰。同時需要找出治療方法,可善用中國方面的研究成果,積極使用被推薦的、可以針對此病毒使用的藥物,
政府應採取現有法律之外的措施,讓此類療法能含括在醫療保險內。
正確的信念:一個字挺過風暴
曾經歷種族隔離及愛滋病大流行的南非走過無數風暴,現在也面臨COVID-19疫情大挑戰。前南非大法官、唐奬首屆法治獎得主(2014年)奧比.薩克思(Albie Sachs)始終相信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成功關鍵。
奧比表示,因應 COVID-19疫情,我們有明確、果斷、富有同情心的領導人,我們有國際經驗作為指引。最重要的是,南非人既深思熟慮又有愛心,完全能接受為了保護彼此而保持社交距離的必要性。南非曾向世界發出斥責集中營和種族隔離的聲音,今天南非可以提供一個療癒的字『Ubuntu』給大家,它源自於非洲傳統的『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個人與群體的人性密不可分的哲學。最後他建議在危機中團結合作,並表示當我們最終戰勝這場風暴後,我們將會變得更善良,也更加強韌。(詳細內容請點此)
新冠病毒教會我們的事
全球暖化硏究專家、唐獎永續發展獎(2018年)得主詹姆士‧漢森(James E. Hansen),是30年前首位提出「全球暖化已經發生」警告的科學家。漢森認為,新冠狀病毒帶來的衝擊暗示人們「提早行動」的重要性,以降低危機發生時所需付出的高昂代價。
就病毒而言,遲延應對時間約為數週;而氣候變遷之遲延是以世代計。 在這兩種情況下,等到後果變得顯著時,我們將會需要大幅提升對應的政策。
面對氣候問題,漢森反對一昧強調我們必須在7年(或其他任何時限)內停止溫室氣體排放,否則全球氣候將失控,並形成一場大災難的論述,「這是錯誤的科學」。他認為,全世界應合作有所作為,而非一直增加年輕人的壓力,國際合作對於應對氣候問題至關重要。
他撰寫《蘇菲的星球》即將付梓成書,期望推廣科學研究及所思所學,告訴大眾我們需要哪些政策,來確保世代和自然界和平共處、擁有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