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到了這個時候,才真正體會到台灣社會那系統性的不友善。
新創需要錢,所以在初始股東投入的資本之外,我們努力向外尋求資金。一開始,先努力申請政府補助,卻發現台灣的政府補助跟銀行貸款具有一致的特性:「晴天打傘雨天收傘」,能申請的直接補助並不多,除非參與某些特定政府法人操作出來的偽議題如4G、AR/VR、工業4.0等等。
這一年申請過、失敗過、也憑著一股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打敗原定廠商,承接過某法人得到的補助衍生的標案,因此略懂了這個領域的遊戲規則。這些趨勢與技術都屬實,但透過這些法人的操作,最大的獲利者是他們,台灣廠商能以這些資金發展的僅為殘羹剩餚。
那麼,國發基金天使計畫看來是條寬廣的可行之路,但或許是我們準備不夠充分,花了許多時間撰寫的分析與內容只得了一句評論:「台灣沒有SaaS的市場」。一句話似乎就要抹煞所有未來。當然,許多前輩對天使計畫的評論是屢敗屢戰,總有一天等到你。只是,我無法僵在這琢磨,以一堆計畫書文字打造創業的夢想,對我來說太奢侈,更有甚者最終可能只會淪為空談。更何況,我要養一個團隊。
面對這樣的規則,保持希望跟買房並肩成了人生中最難達成的兩件事。
那麼,創投呢?
白手年輕人跟技術人組成的團隊,沒有人脈、光憑不成熟的產品和口說無憑的所謂「我們看到的需求」,如何吸引投資者?不是沒有嘗試過,參加了十數次活動,鼓起勇氣到台前向前輩或長輩搭話,試圖用簡單pitch取得詳細說明的機會。但是或許是pitch表現不夠理想,也或許我太高估這理想的價值,前輩或長輩總是收下了我的名片,附上一句:「我會再跟你聯絡,真的。」卻再也沒有下文。
我多麼羨慕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創業家們!經濟學開宗明義告訴我們,這是個探討資源有限而慾望無窮的理論。只是學校沒教的,是在遊戲規則裡,容易取得資源的總是既得利益者。這個世界從來不像大富翁遊戲,每個人從擁有一樣的資源開始、面對相同機率的機會命運。
但這不代表我仇富,畢竟,這些能夠為子輩爭取到較高出發點的長輩們都曾經打拚過,我相信當初他們為的不只是自己、還有台灣。
羨慕,但不代表有所怨嘆。也許我們家長輩沒有辦法在起跑點把我們拋高高,但是他們曾經辛苦、認真的過日子把我們拉拔大。只是靠自己而已不是嗎,儘管在這個年代更辛苦一些。
當然,希望這個社會能夠對我們溫柔一些,能夠多點體諒與包容。 畢竟,這個時代、這樣的社會生存遊戲的規則對我們來說,努力不見得就會有回報。
我仍然相信有一天會成功—就像身邊那些還在努力的每一個年輕人—儘管只靠自己。目前持續營運中的公司也是,有能力,靠努力接案也是活得下來的,想完成的產品,在沒有奧援的情況下,就慢慢來吧。
只是辛苦一點!撐得住!還行!
*作者為資訊產業新創公司業務財務法務兼總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