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觀點:台灣要「去中國」化還是去「中國化」?

2020-04-29 06:30

? 人氣

作者指出,台灣和大陸之間的經貿關係已是犬牙交錯,共同利益錯綜複雜,我們無法去「中國化」,大陸也很難去「台灣化」。圖為總統蔡英文。(資料照,總統府官網)

作者指出,台灣和大陸之間的經貿關係已是犬牙交錯,共同利益錯綜複雜,我們無法去「中國化」,大陸也很難去「台灣化」。圖為總統蔡英文。(資料照,總統府官網)

有史以來影響的範圍與深度最鉅的病毒,目前仍在肆虐中,受此疫情衝擊的世界,未來將變得大不同。誠如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所說:「新冠病毒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病毒對人類健康的攻擊是暫時的,但它所引發的政治和經濟動盪可能會持續幾代人。生活在台灣的人面對截然不同的未來世界,必須擺脫路徑依賴的既有思維模式,特別是對於生存發展具關鍵性影響美、中、台三角關係,更需審時度勢,採取務實而穩健的對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先前的政策和民意都是親美反中的,在大陸改革開放以後,出現「去中國」化的風潮,從企業到其他領域,多認為要抓住歷史機遇進軍大陸,由此興起波瀾壯闊的去中國大潮。對此風潮推波助瀾的說法,就是許信良先生講的「大膽西進」,雖然李登輝總統力主「戒急用忍」,陳水扁總統也在「積極管理」的政策下試圖踩煞車。但是,由於利益所趨、政治理念或者大中國的歷史性情感,都難以遏止。直到乘著318去「中國化」颶風而起的蔡英文政府,煞車的力道逐步加大,從政治、外交、經濟、文化與教育全方位推進,加上北京的對台政策不得台灣人心,所以去「中國化」儼然已經凌駕「去中國」化的勢頭,成為台灣的主旋律。

在疫情之後,台灣究竟應該加大力度「去中國」化還是去「中國化」?思考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抓住世局發展趨勢,認清美國與中國的戰略對抗短期內必然加劇,長期則在合作與對抗的兩極中擺盪。其次,由於應對疫情的治理能力與時間早晚有別,因此疫後美國削弱、中國趨強的態勢已然形成,美中之間的實力隨而縮小。另外,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撕裂,短期內難以彌合。

中美外交部發言人在推特發文互嗆!(圖/維基百科)
疫情期間,除了總統川普之外,美外交部發言人也在推特發文與中國政府發言人互嗆,中美關係逐漸惡化。(資料照,維基百科)

在這三大趨勢之下,台灣如何善處戰略三角關係頗費思量。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首先必須擯除好惡情感而理性面對,不管我們多麼討厭共產黨,但大陸絕不放棄統一台灣的意志,所以台灣的命運絕對離不開大陸。這是台灣無可逃脫的先決條件。其次必須認清美國支持台灣完全是基於國家利益的戰略考量,對美國而言,台灣的戰略利益是變動不居,目前呈下降趨勢,台灣依賴美國所能獲取的安全保障也是下降的。美中之間現在雖然競爭非常激烈,後疫情時代只會變本加厲,貿易戰也難完全化解,但美中之間最終究要達成協調性共識,在對峙與協調的過程與結果中,台灣都會深受衝擊。美中台戰略三角關係的內涵與影響的關鍵因素取決於三方的實力消長,美中實力差距日漸縮小與中台實力差距疫後只會擴大而不會縮小。台灣長期以來賴以維繫安全的美中台戰略三角,將加速從三角演變為兩極,其對台灣的保護傘作用隨而弱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