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題第一分題據此要求考生指出所提供數據之特徵,第二分題要求考生提出兩例「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可能出現的兩難情景」。
談新聞自由有那麼敏感嗎?
任教通識科的親民主派組織「進步教師同盟」成員盧日高對BBC中文記者說:「從考試技巧來講,這道題是要求高的。」
據香港媒體報導,不少考生走出考場後,對第二分題意見強烈。
一位曹姓女考生對香港有線電視新聞台說:「當時真的很錯愕,答題的時候也得考慮……也許不要有政治色彩在其中。這讓考生作答的時候得浪費許多時間去想該列舉哪些例子。」
一位陳姓考生告訴《香港01》:「第三題是困難的。一般到最後才做這道題,時間已經不夠了,還得思考,會有點混亂。」
香港《蘋果日報》稱,有考生表示一看見考題就聯想到警察打壓採訪,以及過去一年警員斥責記者為「黑記」的情景,也有考生說為免影響評卷員的觀感,答題時刻意迴避引用「反送中」示威作為例子。
盧日高認為無須憂慮。他給BBC中文解題:「這道題不是要求學生給個立場出來,而只是要求考生呈現一個兩難的情景,所以學生只需就新聞自由和社會責任這兩個概念可能牽涉的爭議、矛盾,或者是記者採訪報導時所面對的兩難提出來即可。這個不涉及立場,老師(評卷員)只會看他能不能做論證,論證的過程做得好不好來做評分。」
「這種考題值得保留,而且反映了通識科的『高階思維』要求,要考生不光能看到爭議的表面,而且要看見可能存在的內在價值的矛盾與衝突。」
親北京的香港媒體《大公報》引述一位舒同學形同這道題是個「陷阱」,亦有家長說這是迫子女政治表態,同時質疑香港記協「公信力全無」、「人數多年來不足業界十分之一,而且相當一部分是非從業人員」,並指責考卷引用的《香港新聞自由指數》「抹黑香港新聞自由」,又質疑考評局「如此惹火的試題內容,難道當局完全沒有監管?」
《大公報》星期二(28日)的社評進一步稱:「香港的新聞自由度即使不是全球第一,也是位居前列,甚至是自由過頭,變成濫用……這個調查是由臭名昭著的『香港記者協會』等機構作出的,有明顯的政治企圖。通識題引用香港記協的調查,卻不提及來源,這不是誤導又是什麼?」
「正如新聞自由有邊界,考試題目也並非百無禁忌。試想,德國的學生可以自由討論『納粹』嗎?有宗教信仰的國家可以自由討論宗教禁忌嗎?」
親北京教師工會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將軍澳香島中學副校長鄧飛則對「大公文匯全媒體」評論稱,本屆考題「較簡單,涵蓋範圍全面,相關議題亦不含政治立場」。「我看不到教協提出,擔心學生立場不同會影響分數的問題。試題與中英文閲讀理解差不多,沒有要求學生表明立場,更何況通識科也不是根據立場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