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關心湖北後疫情時期的心理支持。由於文化差異,中國人整體上更加內斂,由於長期以來不鼓勵個性發展的教育,導致中國人在試圖表達個人感情時常常詞不達意。這些都會加重後疫情時代疫情熱點城市居民的痛苦。
而據我對中國普通人生活的了解,許多正在經歷痛苦的人,有些不願意向外界尋求心理支持或治療(包括心理諮詢、藥物治療等),有些從未聽說或沒有管道接觸到他們真正需要的心理說明,有些無力支付心理諮詢或精神類藥物治療的費用。
在我的朋友圈中,有幾個NGO性質的團體,向在疫情中受到心理衝擊的人們提供義務援助,他們有很好的海外教育經歷和同理心。有一個團體有很專業的諮詢師,其他幾個組織更多是由充滿善意、卻缺乏足夠專業心理知識的年輕志工組成。雖然我欣賞他們的努力,但心理治療是需要有多年受訓的專業人士來做的。
這時候非常有必要推出有效的政策措施,來幫助更多人接觸到所需的心理援助。這些措施包括:將與疫情有關的心理諮詢與治療費用納入醫保範圍,組織一批專業心理諮詢師/精神科醫生來提供服務;保障治療團隊的中立與權威性,尊重每個人的特殊性,將政治排除在心理治療之外;拒絕用宏大敘事來抹滅或替代個體痛苦;給逝者有足夠的公共認可,以舒緩生者的愧疚與痛苦,達成社會意義上的「完結」(closure)。
更加艱難的歲月寂寞著來臨
最後,我想起湖北作家方方,她因此次疫情中的「方方日記」而受到許多中國網民批評。我想起的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方方的一篇關於震後餘生的詩作,其中兩句這樣寫到:「當最艱難的時候沸騰地過去,當更加艱難的歲月寂寞著來臨」。正確、及時的心理援助,可能是我們為疫情中遭遇各種痛苦的人能做的事。
*本文原刊新新聞第1730期,授權轉載
*作者為哈佛大學碩士,曾在馬來西亞從事東南亞政治諮詢、在香港擔任政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