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隔離,掐斷感染源
約翰遜教授說,韓國和中國在追蹤、檢測、隔離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檢測不僅可以把患者隔離、防止病毒傳播,也有助於發現未來的新病例,比如感染初期、無症狀的人。
約翰遜教授提到,疫情高峰期間,中國當局保持「高度警惕」跟蹤追查,這也可能是感染病例迅速下降的原因之一。
在中國大陸一些城鎮,體溫超標的人被送入專門用於排查疑似傳染病人的發熱門診,檢測陽性後在指定地點集中隔離,防止家庭成員之間交叉感染。
台灣、新加坡和香港的做法是疑似病例在家隔離,違反隔離令的人處以罰款。
內恩斯瓦教授認為,這兩種做法的關鍵都在於查明潛在的傳染源。台灣和新加坡都採取措施排查密切接觸者,包括走訪患者、檢查CCTV、搭乘公車記錄等。
內恩瓦斯教授舉例說,3月12日,香港有445例疑似病例,但是對密切接觸者總計作14900例檢測,結果發現19例陽性。
三、早做準備,迅速行動
內恩瓦斯教授曾參與埃博拉疫情防治。他說,控制傳播最基本的一個要素是動作要快,在病毒立足之前迅速行動。
他認為,排查、隔離新病例是台灣和新加坡控制傳播的決定性因素。
《美國醫學會雜誌》曾刊文指出,台灣抗疫成功的部分原因是因為早有準備,台灣早在2003年就創建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該中心有數家研究機構、政府部門參與,自SARS(非典,沙士)疫情危機後創建以來已經展開多項研究、演練。
內恩瓦斯教授說,準備充分、迅速行動是疫情初期防控的關鍵。美國和歐洲都曾出現缺乏準備、動作遲緩等問題。
台灣在1月中旬確認社區人傳人案例之前就開始篩查來自武漢的所有乘客。
香港自1月3日起在口岸檢查體溫,之後決定入港遊客隔離14天,指令醫生上報所有有發熱、急性呼吸病症、或近期武漢旅行記錄的人。
內恩瓦斯形容,這再次證明「時機是決定性的因素」。
四、保證社交疏離
內恩瓦斯說,病毒已經進關、並站穩腳跟後,僅有遏制就不夠了。
屆時,保護國民最有效的辦法是迅速實行社交疏離,這在香港、台灣也都有先例。
香港1月底即決定居家辦公、關閉學校、取消社會活動。
雖然新加坡沒有關閉學校,但是根據《海峽時報》,當局採取措施逐日檢測、監測學生和教工健康狀況。
五、大搞群眾衛生
世界衛生組織說,經常洗手等衛生措施對防止感染至關重要。
內恩瓦斯說,許多亞洲國家汲取了2003年Sars疫情的經驗和教訓。他們很清楚個人衛生對防止感染、防止傳播的重要性。
在新加坡、香港、台灣等地,街頭和商店擺放或提供洗手凝膠、人們出行戴口罩的做法很普遍。
雖然口罩並不能100%防止感染,但是至少可以減少咳嗽、打噴嚏等散播病毒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