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長期推動教改,被媒體形容為「地下教育部長」的振鐸學會理事長丁志仁,過去參與12年國教資訊科技課程規劃。丁志仁表示,目前國中小學生都有上資訊課,但教的都是生活應用,108課綱上路後,如何培養學生程式撰寫能力,將是「資訊科技」正式設科後最大挑戰,「未來物聯網時代,撰寫程式如同目前『換燈泡』等生活技能」,台灣資訊人才很充沛,學校若教師不足,可以引進外部資訊專才,以共同備課、協同教學方式推廣資訊教學。
12年國教107課綱遞延1年實施,原訂明年9月上路的國中「資訊科技」課程,也跟著遞延1年,讓教育部官員鬆了一口氣,但丁志仁表示,107課綱即便延後1年,國中資訊科技教師不足問題,現在要透過「增能學分班」或「第二專長學分班」,培訓相關師資,仍不見得可以在民國108年9月前,完成相關師資培訓。
現有中小學資訊科技師資 都要回學校進修
丁志仁表示,目前國中小學雖然有上電腦課,但因為還沒有設科,多數學校電腦課都是上「生活應用」,沒有上程式撰寫,108課綱有固定時數,資訊科技課綱規定,必須教授「演算法」、「程式設計」、「系統平台」、「資料表示處理及分析」、「資訊科技應用」及「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等6項內容,其中起碼有4項跟撰寫程式有關,即使現有中小學資訊科技師資,都還得回學校進修,才能因應未來授課需求,因此挑戰非常的大。
丁志仁說,未來國中資訊科技課程,必須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培養學生「運算思維」,簡單說,就是利用電腦計算能力,解決生活相關問題,並不是聚焦學習某種程式語言,因此在課程設計上,必須花比較多心思,讓學生懂得碰到問題時拆解問題,把問題抽象化,帶入真實情境。
資科教育恐遇城鄉差距 國教署:可靠跨校共聘、代理教師補齊
對於未來資訊科技課程上路後,是否將重演「英聽」的城鄉落差,丁志仁表示,城鄉差距不是資訊教育所面臨主要挑戰,「台灣偏鄉生活機能不完整,留不住人才,它會顯現在醫療、資訊、物流等面向,過去2、30年政府透過教改,提高偏鄉教師加給,但好老師仍然留不住,顯示城鄉問題對教育的外部因素大於內部因素。」
丁志仁表示,未來國中「資訊科技」必修後,偏鄉地區國中教師不易聘僱的問題,可以透過跨校之間的共聘制度予以解決。
振鐸學會目前所主持實驗中學教育計畫,因為不受現有國教課綱限制,目前已排定大量資訊課程,丁志仁說,目前實驗結果顯示,儘管不是每一位學生都對資訊課程有興趣,但有興趣的學生修習完基礎課程後,日後會選修進階學程,學校裡面也有資訊相關社團,這些都有助於學生,在國中階段及早發現個人興趣,「未來物聯網時代,機器人人工智慧等程式撰寫技能,就如同現在『換燈泡』等生活技能。」
國教署署長邱乾國也表示,國中「資訊科技」課程上路初期,部分學校可能無法分配到1位專任教師,可以共聘或巡迴教學方式解決,教育部方面也將鼓勵各縣市偏遠地區國中,就近與當地大學資訊系所合作,教育部方面也會透過增加代理教師方式,提供小型學校或離島學校相關師資。
課綱設計也成問題 吳國維:台灣學生跨領域整合能力較弱
前國家資訊基本建設產業發展協進會執行長吳國維表示,台灣資訊教育最大問題,除了缺乏師資外,教育部資訊教材也編得不好,公務人員只是依據大學資訊科技教授提供意見,編定相關課程,而這又與台灣教育長期以來,不重視學生獨立思考培養能力有很大關係,台灣的數學課程引導學生用公式解題,美國的數學課本則允許學生用各種不同方式解決問題。這樣的教育體系教導出的學生,跨領域整合能力較弱。
「台灣資訊科系的人對法律非常不理解,法律的人對科技非常不理解,未來發展物聯網、人工智慧等跨領域科技,將面臨很大挑戰」,吳國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