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德觀點:小龍大凱旋,亞洲四小龍之防疫秘訣

2020-05-13 05:50

? 人氣

以下的簡單模型沒有考慮這些因子,因此有待進一步驗證。但總之防疫跟滅火很像,能多撐一秒就算一秒,而且今天不做明天一定會後悔。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優先採取防堵策略 爭取時間打造其他防禦機制

遇到災難,最直觀的思維就是防堵。大部分國家推出的第一項政策都是限制入境,這種作法初期可能有用,但除非你能100%防止病原進入,否則疫情遲早還是會爆發。

數學的對數圖可以清楚顯示這種策略的原理〔見圖1〕。X軸是時間,圖1右圖的Y軸是感染者的對數。碰到像疫情這種指數成長的函數,對數圖相當好用,在圖中如果看到朝向右上的直線,就表示增長率穩定不變。對數圖也顯示,直接減少感染人數,與將整條線往右移的結果是一樣的。所有防疫成功的亞洲國家一開始都立刻採取防堵策略,爭取了更多的時間;但這種作法本身只是拖字訣,它們後來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以這段時間打造了其他防禦機制。

20200508-銀行家觀點配圖。(作者提供)
圖1。(作者提供)

保持社交距離、關閉商家 減緩確診增加速度

下一個比較長期的方法,就是最近幾周很紅的「壓平感染曲線」(flattenthecurve)〔見圖2〕。許多因子都會影響疾病的傳播速度,有些因子是刻意的行為,有些是潛在條件。某些文化習慣會影響傳播速度,例如義大利人見面親臉頰的習俗,以及西方人普遍的握手習慣,都可能加速疫情擴散。至於人口密度雖然有影響,但效力可能比預想的低,畢竟鄉下人也需要社交。

20200508-銀行家觀點配圖。(作者提供)
圖2。(作者提供)

很多會影響經濟的政策,例如「保持社交距離」以及關閉商家等,都是為了降低這些因子。這些方法可以減緩病例增加的速度,給醫院喘息空間。傳播率一旦下降,就會有足夠時間擴大醫療能力、等待新療法問世。

在數學上,這些政策的首要目標就是想要旋轉曲線,設法讓斜率變成負的(轉到X軸的下面),改變疫情的發展方向。不過即使任務完成,只要政策中止,斜率就會重新轉正,感染人數再次爆發。哈佛公衛學院傳染病動力學中心的Marc Lipsitch與Yonatan Grad就說:「病毒不會記得自己以前被壓制過,限制一旦解除,它們就捲土重來。」

這類政策還會因為執行細節,例如一般人與身體不適但未確診的人是否需要不同的隔離規則,而影響經濟與防疫效果。但無論如何,為了日後的經濟著想,防疫政策從明年開始勢必得再改進。而且半吊子的措施會弄巧成拙:「它們會造成傷害,必須付出高額代價,也未必能根絕社區傳播。」

有幾個亞洲國家非常成功地調查了每個案例各自如何患病。這種方法無法靠一、兩個新案例去修正策略,但能集中火力處理高危險區域,並讓大部分的人民維持正常生活。但重要的是,如果前兩種方法沒有成功實施,這種方法不會有效;而且如果未發現的感染者過多(新加坡最近就是這樣),有時候甚至必須恢復圍堵,才能有效追蹤感染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