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生活會讓你看見,非民主國家能夠如何對待他們的國民。」博明在二○○五年十二月最後一篇於《華爾街日報》上的文章回顧駐華記者生涯。那年,三十一歲的他投筆從戎,加入海軍陸戰隊。
博明五年的軍旅生涯派駐過日本沖繩、伊拉克與阿富汗。他在阿富汗認識之後擔任川普首位國安顧問的弗林(Michael Flynn),還深得前中情局長彼特雷斯(David Petraeus)的賞識。
一七年,弗林延攬博明進入白宮國安會。首度擔任行政官職,博明就接下國安會亞太事務資深主任的位置。
「這個議題我不想搶先於總統發話。」白宮記者們常開玩笑說,這是博明的「口頭禪」。
川普在白宮表面上與記者劍拔弩張,但博明保留過去白宮官員的傳統,經常會在重大政策發布前,給記者們先做背景說明簡報。這種簡報,與記者的默契是不引述官員姓名,報導通常只以「資深官員」統稱。
一八年,《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引述「資深官員」評論川普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會議難行的消息,被川普發推特大罵,稱「假冒的訊息源」根本不存在。
這段故事曾在記者間傳為笑話,挖苦博明是川普眼中「不存在的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博明在白宮的獨特存活法則:進退得宜,不搶總統的鎂光燈。
關切人權迫害,曾會見李明哲之妻
三年多來,川普已經換了四任國家安全顧問,有的悄然離職,有的與川普公開決裂,博明卻在屢次變動中站穩腳跟,還在一九年九月成為國安顧問歐布萊恩的副手。
在華盛頓的對華政策、媒體圈,不難找到曾與博明共事又對其讚譽有佳的朋友。
儘管許多人視博明為「對華鷹派」,但實際上他與前白宮戰略顧問班農(Stephen Bannon)、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或是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的層次略有不同。
博明鮮少展露個人色彩,曾分別向民主黨及共和黨候選人捐款。前白宮中國政策顧問、哈德遜研究所中國中心主任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說,博明善於與各種不同政治理念的人合作,推動著美國對華戰略同盟的形成。美國紐約大學資深教授孔傑榮(Jerome Cohen)曾說,與其用「強硬派」形容博明,不如用「冷靜的現實主義派」更貼切。
一七年,博明參與起草年度《國家安全戰略》,文中首次將中國列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並稱其為「修正主義國家」。當年五月,北京舉行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博明率領美國代表團參加盛會。
博明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領導下的極權主義社會感到擔憂,他多次在白宮與受到中國人權迫害的受害者及家屬會面,包括李明哲的妻子李凈瑜。博明當面以中文向她表達對其處境的理解,許諾提供美國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