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中央黨部今天召開第一場「365天我們一起完成的事」系列記者會系列記者會,希望透過科學的數據來對民眾訴說這一年來民進黨執政團隊的努力確有成果,挽回民心,在蔡英文總統就任一周年時能夠拯救每況愈下的民調。
當然數據的解讀各有巧妙,如果不是長期關注相關議題,或本身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很難快速的解釋這些數據的真偽,或是判讀出數據表達的真實意義。
而本日公布的數據中,最為筆者感到興趣的就是對中出口增加的數據。按照過去一般民眾對於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認識.及國民黨或其他藍媒不斷舉證論證的資料,都指出因為沒有九二共識,兩岸經濟交流中斷,造成台灣對中貿易的大幅衰退;因為兩岸旅遊縮減,台灣觀光相關產業亦大幅萎縮云云 ,言之鑿鑿似乎也不是造假。那麼對中經濟互動減少衰退,跟對中出口成長兩個看似矛盾的結果到底是怎麼來的?
詳細閱讀民進黨中央黨部提供的資料,有關對中出口的部分指出,104年起台灣對中出口連續兩年負成長,也就是104年、105兩年是負成長的,而到了105年七月開始正成長,且增幅逐年擴大,到了106年,也就是蔡英文就任半年後達幅成長25%。
而在回溯到這份資料原始出處,行政院主計總處國情統計通報(第 246 號)標題更是清楚明確:1至11月我國對中國大陸(含香港)貿易出超599億美元。這個數字在1至7月的時候出超則是345億美元,為何在短短的4個月期間增加了近一倍的貿易呢?關鍵在於兩岸關係從熱震盪走向冷穩定。
2014年國民黨在地方選舉大敗以後,蔡英文能順利執政的影像就越來越清晰,過去依附國民黨黨國體制與裙帶關係大賺方便財的產業開始逐漸萎縮,一方面是由於產業本身競爭力在威權加持下長期積弱不振 ,一旦國民黨與共產黨攜手打造的保護傘失去,就會面臨嚴峻的自由市場考驗,且又由於對於未來投資環境的變化與預期,認為兩岸可能陷入不穩定狀態, 而使生產及投資都趨向保守,中國對於國民黨執政能力的質疑也影響了市場 ,因此馬英九執政末期對陸出口一路下滑實有跡可循。
但是就在2016年七月開始,從肯亞詐騙案被遣送至中國一系列的事件開始,接續著火燒車事件以至於洪習會,兩岸之間的重大事件連續發生,雙方處理結果雖不盡人意,卻意外為兩岸關係重新定調:
第一
國民黨重返執政機率極低 ,但是兩岸關係必須維持穩定,中國勢必要正視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可能性。
第二
中國對於兩岸關係的實質影響力仍強,民進黨政府並未一昧反中,兩岸政府仍有責任降低兩岸發生意外的可能性。
第三
台灣競爭力強的產業(例如電子與機械項目)回歸基本面,證明減少政治干預反而有利正常市場運作。
過去馬英九時期與中國政府的熱絡往來創造的兩岸經貿榮景,有過多的政治因素,並非真正的市場考量,僅為部分人從中得利。但這種不正常的市場機制,只要經歷選舉或是內部政治調整, 都將出現大幅度變動––簡而言之,不是大好就是大壞。
但是蔡英文總統執政後,兩岸進入冷穩定階段,由於政治因素的抽離 ,以及短期無發生衝突的結構性因素 ,自然有利商業行為回歸理性與市場機制,讓台灣產業強項能夠透過世界貿易體制 ,發揮自身競爭力,創造出對中國出口增額的結果。
*作者為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