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內容競爭激烈 閱讀風氣養成不易
不過,隨著平台陸續到位、閱讀器尺寸規格越見完善,趙政岷也指出,過去的成長是來自於平台的出現,更進一步就是要看讀者的閱讀習性,能不能被建立或加深?另一個可以期待的,是來自平台跟出版社的促銷、閱讀活動推動,可以帶給電子書閱讀更多推廣。他預期電子書可以達到10%,但在耗費的時間上卻無法肯定。
趙政岷進一步說,國內上網可取得太多免費閱讀的內容,人們停留在手機上的時間很長,但不是讀書,是看劇、打遊戲、滑臉書、聊LINE,正因為台灣網路太便宜,數位內容也有很多競爭對象。
趙政岷認為,未來的突破點,是養成讀者願意付費看數位內容的習慣,如國內目前有許多好的新聞網站一樣。他舉例,像看《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都要付費,但在台灣,這個習慣還有待慢慢建立。而電子書會有帶頭的作用,他也持樂觀的態度,希望讀者會像買LINE貼圖、買點數一樣,慢慢被養成習慣、越買越多。
「不管電子書、紙書都是書,現在最大挑戰是讀者不看書。」趙政岷表示,有些人會遲疑,紙電是否互相排斥,的確對一些消費者來說是排擠的,但他認為,只要願意看書,不管紙、電都應該鼓勵,「如果讓他失去閱讀習慣就是失去了,失去電子書讀者,就會失去紙書讀者,兩件事是相乘上去的。」
(延伸閱讀:「陳時中講完話,誰還想看嚴肅的書?」電子書成長未搭上宅經濟順風車)
「看到飽」型態盛行 文創業者點出閱讀習慣重要性
奇異果文創創意總監劉定綱則指出,現在文化內容的搭載形式平台化,一個平台上,可同時享用多形式的娛樂內容,相較下每個人願意支付的費用就比較低,多數人習慣了像網路影音平台Netflix等這樣「看到飽」的形式;回過頭來看,電子書是以平台方式呈現沒錯,但每個項目需要另外付費,多是紙書定價的7折,需要搭配其他優惠才有誘因, 對接受紙本書的人來說,會覺得便宜,但對習慣其他平台的使用者來說,就會覺得很貴。
對於閱讀器,劉定綱也指出,即便現在廠商都努力降低定價,但低價版功能不見得好,反而是功能更好、更舒適的高價版銷量比較好,因為重度閱讀者願意花錢,而對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來說,它就是個很貴的產品。
「商品就是核心」 電子書銷售緊扣轉製量?
樂天電子書營運部長周立涵認為,如果電子書要有下個高峰,關鍵在於書的轉製量,「現在還有許多紙本書沒有做成電子書,商品本來就是電商的核心」,如果讀者想買書卻沒電子書時,當然選擇紙本書,因此就會少一部份業績。
周立涵以樂天上架情況指出,樂天2016年開台時只有9000多本書,到現在已經有10萬本,過去2年許多出版社都提高投注在轉製上的資源,2018、19年成長很高,出版社至少知道有利潤,就願意投資,畢竟5、6%銷量如果拉掉,對一個產業也是很大影響;當然出版社最初可能擔心會搶到銷量,但現在比較沒疑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