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是: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同樣道理也可應用在我們的理財方式上,像是台灣前幾年很流行的名詞「拿鐵因子」,它是由知名財務激勵大師,也是《讓錢為你工作的自動理財法》作者大衛.巴哈所創造的概念,此後影響了全球數百萬人採取行動,開始追求富足人生。
拿鐵因子是源於一個小故事:一對夫妻,每天早上必定要喝一杯拿鐵,看似很小的開銷,30年累積算下來竟然花費了70萬元。「拿鐵因子」提醒了要由小地方的浪費開始節流,並透過時間複利的效果來累積財富。作者在《讓錢為你工作的自動理財法》提出「自動化理財」的3步驟,我將他的概念做在地化分享:
首先,付錢給自己
賺來的錢,在未被政府課稅前,先放在最有合法節稅效益的地方,以台灣勞退新制自行提撥為例,可以投過遞延課稅來節稅。舉例來說,若一個人的所得稅率為20%,等於自提部分的薪資在當年度免扣20%,直到退休時,這部分的薪資才需課稅。而且,等到退休時要領回專戶金額,不論是月領或一次領,大多數勞工的退職所得,實際上都課不到稅。也就是說,自提退休金部分,有機會免稅。
另外自提部分可以自當年度「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中全數扣除,也有可能使得課稅級距降一級。當然,也期待政府日後能開放勞退自選投資帳戶,使民眾有更多選項!
每天付給自己1小時的時薪
作者建議,至少存下你收入的10%,投入以上的退休金帳戶。我認為現階段光是自提勞退是不夠的,而且若是非勞退新制適格的民眾也無法適用,所以可並行考慮其他有效率的投資。
讓理財自動化
自動化的好處,可藉由自動化機制,來克服人性容易無法堅持的弱點,如勞退自提設定好後,將會「無痕」進行,容易成功。
無法克服心魔 何不考慮讓機器人幫你抓漏?
其中理財自動化的章節,作者提到了美國機器人理財的發展,在此說明一下台灣的現況:根據工研院報告,理財機器人服務在國外由FinTech業者主導,如美國Betterment、Wealthfront、英國Nutmeg、日本WealthNavi、中國藍海智投等,金融海嘯之後陸續上線,投資標的以ETF為主,少數包含股票與共同基金,對應資產類型涵蓋股票、債券,REITS與原物料,投資區域涵蓋全球。
美國RoboAdvisorPros.com統計,截至2018年8月底美國機器人理財規模達2,000億美元,未來幾年全球機器人理財規模以雙位數成長,預估在2022年全球將有1.2億人透過機器人理財。至於台灣理財機器人服務由2017年截至2019年6月,機器人管理資產規模約6.07億,相較國人投入共同基金約5兆資金而言,仍有很大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