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太平洋熱帶島嶼,一般人想像中或許是這樣的:
大概不會是這樣的:
這個名叫亨德森島的無人小島,沙灘上狼藉地散佈著大約3770萬件塑膠垃圾,被列為地球上塑膠污染最嚴重的地方。
英國和澳大利亞科學家最近聯合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這個島上塑膠垃圾的密度是每平方公尺671件,重17噸,成了世界最高紀錄。
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所處位置靠近南太平洋環流中心。人類製造的各種垃圾,尤其是無法分解的垃圾,比如塑膠橡膠,隨波逐流,最後登陸亨德森島。
亨德森島距離智利5000公里。平時沒人光顧,科學家們大概每隔5年、10年去一次做科學考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它列為珊瑚環礁,生態環境獨特,棲息著10種植物和4種鳥類。
但是,這裏成了垃圾場。
塔斯馬尼亞大學的萊佛博士指出,亨德森島說明,塑膠污染是全球性的問題,地球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居民都是塑膠垃圾的製造者和受害者。
南太平洋環流是地球5大環流之一。
不過,最著名的「浮動垃圾」是大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又稱太平洋垃圾島,位於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亞之間。誰都不知道它究竟有多大,但肯定是地球上最大的垃圾堆。
全世界每年製造的塑膠製品總共約3億多噸,絶大部分沒有或不能回收再利用。每年流入海洋的塑膠垃圾數量很難估算,但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2015年一項研究表明,保守估計有8億噸。
這項研究還列出海洋塑膠垃圾的20大來源國名單,中國居首位,美國第20,歐盟位居第18。現在海洋裏的塑膠垃圾83%來自這些國家。
海面上漂浮的垃圾只是一部分,沉到海底的更難發現。成片狀、塊狀、條狀的塑膠是有形的危險,而經過一段時間碎成小顆粒的塑膠袋則變成肉眼看不見但危害更大的無形的危害。塑膠微粒研究已經成為環境科學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研究顯示,200多種海洋生物,包括魚類和龜類面臨吞食塑膠垃圾而傷亡的威脅,55%的海鳥受到海洋垃圾的威脅。
沙灘上堆積的垃圾對於海龜、海獅、海像等生物來說,成了橫在大海和陸地之間的凶險阻障,而海岸線的自然生態環境也因為垃圾堆積而受到破壞。
曾有一項研究發現,地球上90%的海鳥都吞過塑膠,到2050年,可以肯定所有被發現死亡的海鳥胃裏都有塑膠。BBC科技事務編輯舒克曼(David Shukman)曾隨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考察隊到太平洋中途島海域考察。
他們在那裏收集的每一份樣本都含有塑膠碎片或微粒,其中大約三分之一來自塑膠袋和食品包裝。塑膠微粒被海里的魚蝦吞食,便進入了食物鏈,從海底一路升到城裏的超市、魚檔,最終進入人的腸胃。
科學家們認為,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研究和證據表明塑膠微粒進入食物鏈對人類健康造成了什麼樣的危害,或者危害程度有多大。
但是,舒克曼問了同船去考察的研究人員,他們是否吃海鮮比以前少了?回答:「是的」;平時用塑膠製品是否也少了,比如塑膠袋、水瓶、一次性塑膠餐具,等等?回答:「是的。」
英國2015年開始一項活動,超市對購物袋收費,希望以此減少塑膠廢品垃圾。已經在5大海洋環流中沉浮的垃圾可以回收,也已經有創新的方案。
荷蘭一位22歲的小伙子,斯萊特(Boyan Slat),2014年開了個公司,名叫「清理海洋」(Ocean Cleanup)。
具體設想是這樣的:用U型浮動平台作為「人造海岸線」,以比塑膠垃圾流慢的速度移動,邊走邊集攏垃圾,最後把收攏的垃圾推入「收集站」,出水,上岸,運到回收加工廠處理,最後製成車檔、墨鏡等。
魚類仍可在水下自由遊動,不受阻攔。
公司的目標是凖備用5年時間把大太平洋垃圾帶的垃圾清掉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