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貴和美好本能的仇恨,無差別的仇恨,即以高貴為敵,以美好為敵,是這新傳統或者說新的文化基因的重要元素。這在某網紅羞辱馬克宏的檄文中有經典呈現。顯然,某網紅不相信愛情,這應該是他的人生經驗所註定,即他從不曾擁有真正的愛情,從不曾體驗過愛情的美好。儘管他前不久也曾高調渲染他的所謂愛情,但看來那不過是商業炒作,恰恰反襯了他的愛情赤字。而在愛情上愈貧困,愈是愛情上的流氓無產者,就愈要仇恨真正的愛情,愈要仇恨愛情的美好,愈要不計代價地破壞愛情的童話。儘管別人的愛情其實跟他無關,實際上無損於他的利益。
不能不承認,這已經是病入膏肓了。生命的美好,在於對美好的發現和對美好的體驗,這是任何世俗的利益所無法取代的。毋寧說,生命的全部意義,其實就在於此。這就需要培養一系列的能力,跟美好相關的一系列能力,即發現美好的能力、體驗美好的能力,而這一切的前提,則是相信——相信美好。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但是我要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相信。如果根本就不相信美好,生活中再多美好,也會視而不見,那麼生活中再多美好又有何用呢?這就是說,在跟美好相關的一系列能力中,相信美好,是最最基本的能力。信則靈,相信美好,才可能感知美好,發現美好,也才可能與美好相遇。不相信,一切無從說起,跟美好就會一輩子咫尺天涯。
近代中國的大教育家蔡元培,曾主張以美育代宗教。美育與宗教當然各有所長,只可能相輔相成,不可能彼此取代。但美育的重要性,的確並不亞於宗教。如果說中國的大問題之一,是世俗性宗教的匱乏,那麼同樣可以說,中國的一系列大問題中,也包括了美育的匱乏,尤其是相信美好這一基本能力的匱乏。不相信人性可以是美好的。反倒因為痞子傳統的潛移默化,不憚以最大的惡意猜度一切,不憚以最大的惡意砸爛一切。砸了整整一個甲子,砸得創巨痛深還停不下手,以至於今天砸到了法國,砸到了馬克宏的頭上,開了一個天大的國際玩笑。
談到某網紅對馬克宏的羞辱,學者張倫很傷心。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有其精緻的一面,語言也有其高雅的一面,而今天居然用如此庸俗的語言來形容一個國家的領導,這說明我們的文化已經頹廢、敗壞到何種程度。」張倫的這個判斷是對的。某網紅羞辱馬克宏折射的不只是他個人的心理殘疾,而且是整個國家的文化心理危機。這一點,對比一下兩岸就更清楚。兩岸同文,但在語言上有很大不同。同樣用漢字書寫,臺灣的語言往往是雍容的、典雅的、友善的、平和的。幾乎每句話、每個字,都體現著漢字的美好、漢字的尊嚴。這正符合張倫所說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有其精緻的一面」。但這一面在大陸的語言中恰恰很難見到。真是禮失求諸野。我曾主張臺灣應從文化上反攻或者說反哺大陸,某網紅羞辱馬克宏引出的風波,更印證這種文化反攻或者說反哺的必要。
無論如何,不相信美好,仇恨美好,只要這種痞子傳統還大有市場,只要這種流氓無產者還可以成為網紅,我們民族就談不上具備健全心智,我們距現代文明就很遠很遠。我們就會很難與美好相遇,而不得不一直與惡為伍,與醜為伍,與粗鄙為伍。這樣的生命過程,這樣的生命品質,當然不值得稱道,而是我們必須奮力改變的。
*作者為中國公共知識份子,前《南方周末》評論員。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