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興表示,台灣地熱發電目前還有5大瓶頸等待克服,首先,台灣在尋找地熱探勘新技術過程,必須要有大量資金,特別是民間資金,土地問題也要解決;尤其是東部地區有多地熱潛在熱區,位在原住民保留區,開發過程涉及到《原住民族基本法》部落諮商同意權的踐行,其他還有法令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儘管地熱開發面臨諸多挑戰,卻沒有影響到民間業者在網路上的籌資行為。據了解,地熱業者這段期間先後透過「地熱之島」、「卡加布列島」進行募資。
地熱開發成本昂貴、風險高 「卡加布列島」等募資平台興起
以「卡加布列島」平台為例,卡加布列島地熱公司係由前「蘭陽地熱」技術總監林子淵擔任負責人,強調該平台為金融科技(Fintech)團隊,個人同時也是「中本聰信徒」(即比特幣創辦人),該團隊是台灣民間唯一長時間地熱發電運轉經驗團隊。
根據該公司網站,目前認購中的地熱公民電廠,是位在台東太麻里的「台東金崙一號廠」,該地熱場租期20年,發電設備裝置容量499KW,未來預計鑽5口井以上。「卡加布列島」平台在網站中強調,「歡迎國內其他地熱案場持有者,以此平台推動地熱公民電廠,我們會派員去現場做井溫井壓測試評估。」
該網站同時強調,基於財務風險管理,為確保電廠開發穩妥,眾籌資金約1年閉鎖期,以維持開發過程順暢穩定;除非遭遇不可抗力因素,導致專案窒礙難行,於閉鎖開發期間必須停止專案,扣除相關費用後,退還出資人所有剩餘資金。
不過,地熱發電的開發成本1MW高達2億元,儘管《地熱能發電示範獎勵辦法》,提供業者最高1億元的地熱井探勘補助,但地熱發電相較於太陽光電,開發的風險要高出許多。
恐衝擊環境?地熱協會:開發成本高,不會貿然鑽井
一位熟知內情的業界人士強調,「有溫泉不代表有地熱,有地熱不代表能發電」,台灣有很多地熱資源,不見得能發電。因為台灣地狹人稠,地熱的開發必須考慮到坡度、環境衝擊、鑽井深度,以及地下水能否循環利用;台灣地熱資源最豐富的大屯山,剛好位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在國家公園進行地熱井的探鑽,就必須要考慮到對環境的衝擊,「如果一口井能夠開發1-2MW電力,就得鑽50口井,這對國家公園的地貌會有很大的破壞。」
對於上述說法,台灣地熱協會秘書長王守誠則有不同看法,王強調,地熱井的開發,是很昂貴的投資,因此,開發商會在資訊正確、風險最低的情況下才會鑽井;鑽井的地點一般會選擇大面積平整的土地,近年來,隨著美國頁岩氣的成功開挖,美國的地熱鑽井已經可以做到「表面上一個井口,下面是分歧井」的技術,如此可以降低開發成本與景觀破壞。
王守誠表示,「卡加布列島」平台目前正在進行募資的台東金崙案場,並不是探鑽新的地熱井,而是在既有的溫泉井上進行的溫泉發電,「台灣有一些溫泉區,溫泉溫度高達100多度,必須加冷水才能泡湯,加冷水降溫60度,某種程度上是熱能的浪費;金崙的團隊現階段係利用自製的發電機與渦輪機,進行小型溫泉發電,由於上述設備成本相對低,因此在發電上是具備利基的。」
募資對象為「不定特投資人」,須先取得「證券經紀商」執照
不過,「卡加布列島」的群眾募資平台,性質上類似於「股權性質群眾募資」。對此,櫃買中心主管表示,依據《證券商經營股權性質群眾募資管理辦法》,新創業者的網路群眾募資平台,如果係向「不定特投資人」仲介募資,依法必須向金管會申設「股權性質群眾募資」平台,取得「證券經紀商」執照;上述經紀商之資本門檻,比一般證券經紀商要低,目前為止,只有FlyingV向櫃買中心申設「股權性質群眾募資」平台。該主管表示,群眾募資平台,如果只是提供募資之顧問輔導,就不用提出申請。
☞從手指到眼球,掌握新聞脈動,現在就訂閱/購買紙本《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