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長年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的日本,則採取針對性的三層負利率政策,集中於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日本銀行(BOJ)為了降低對商業銀行獲利能力的影響,也將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於央行活期存款帳戶中進行分層:
第一層:計算銀行業於 2015 年 11 月份至 12 月份間,存放在 BOJ 經常性帳戶內的存款均值,各銀行業未超過此一均值的超額存款,BOJ 仍將支付 0.1% 的利息。
第二層:法定存款準備金不支付利息。
第三層:超額存款準備金利息,以達到負利率的效果。
美國擁抱負利率的可能性
回頭檢視美國近年狀況,雖然同樣也有通膨長年未達聯準會 2% 目標的狀況,但在疫情發生之前,國內就業市場強勁、民眾 消費穩健,同時美元仍為全球霸權貨幣,因此即便長年貿易、財政雙赤字,甚至中美貿易戰帶來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匯率也在 2015 年聯準會緩慢升息以及避險資金流入的情況下,逐漸回升。若非出現始料未及的 新冠肺炎疫情 ,迫使美國進行全國性的減災措施,導致就業市場、終端需求的重創,美國的負利率恐怕根本不會被市場討論。
這也是疫情發生以來,聯準會快速降息至 0 ~ 0.25% ,並配合財政部進行了無限 QE 、危機時期融通措施、各市場針對性的流動性挹注以及史無前例的市政債、企業債購買,推動聯準會資產負債表飆升 68% 至 6.9 兆(原4.1兆)。鮑威爾仍強調儘管經濟前景面臨高度不確定性,美國經濟復甦階段也一定需要更多的財政及貨幣政策支持,但是推出負利率仍不是目前委員們的共識。
雖然看起來負利率暫時不是美國首選的貨幣政策工具,但全球利率逐步降低,越往負利率的道路並未改變。從上述負利率的環境,M平方做了幾項延伸思考:
思考1:銀行/金融機構盈利模式將面臨風險,轉型勢在必行!
我們可以發現歐、日負利率效果集中在金融機構、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銀行存於央行超過法定存款準備金的部分),主要原因在於負利率發展初期,銀行擔憂負利率進一步延伸到一般客戶的存款利率,恐會使一般民眾大量提取現金,並造成銀行擠兌的風險。
而過往銀行獲利方式不外乎存款-放貸利息差、銀行理財產品手續費以及自營業務,而保險業則以販售保單獲得廉價資金,並大量投入債市、房市及資本市場賺取利差及資本利得為主。然而這些在過去穩定賺取收益的模式在負利率環境初期,將因貸款利率下行、存款利率降低有限,導致銀行賺取的利差收窄。同時保險業也將面臨廉價資金優勢不再,投資收益愈發緊張、獲利不斷減少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