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是:近來「囤房稅」議題再掀波瀾,內政部次長花敬群和民間團體吵成一片,隨後內政部也舉出數據強調「台灣囤房問題有限」。房產專家則直言,真正關鍵其實在於台灣房屋稅的「稅基」過低,如今政策走向也和庶民的居住正義漸行漸遠。
日前受邀赴政大信義房地產研究中心線上演講空屋的問題,在演講前剛好就碰到囤房稅與空屋的議題爆發。時代力量主張課囤房稅,內政部認為囤房稅會傷害經濟。演講題目是早就定好的,跟這次爭議無關。
這十多年來房價翻了一倍以上,當前房價也超過了2015年的最高點,但是台灣的經濟什麼時候好過?現在只要碰一下房價,政府就大喊會傷害經濟,台灣經濟也未免太脆弱了。
如果政府願意拿出數據來,台灣的經濟只剩下房地產了,其他都爛光了,也許居住正義就可以扔到一邊去了。2018年台灣營造業占國內生產毛額GDP 2.52%,不動產服務業及住宅服務業則占8.18%,兩者合計不過10.7%,我們不能否認每個產業都很重要,但是這樣的比重是否高到碰都不能碰一下?
或是政府要告訴我們另外一個數據。2018年底國富毛額資產分配結構觀察,非金融性資產毛額占84.26%,其中土地(按公告土地現值計價)占43.76%,房屋及營建工程占20.32%,兩者合計64.08%。這部分土地還是用公告現值計算的,如果用市價計算,土地價值起碼要增加10%以上(2018年內政部資料顯示,公告現值是市價91.32%)。
因為台灣國家財富大部分都放在房地產這個雞蛋籃子裡,所以碰都不能碰。這樣的財富分配型態造成年輕世代很大的經濟負擔,以及下一代養育費用被壓縮的社會問題,那麼政府要如何改善這樣的財富分配情況? 至少這幾年國富調查數據來看,這部分的結果是沒有改善。在台灣「有土斯有財,沒土的人只能去吃土!」的狀況不變。
政府告訴我們這幾年它改善了居住品質,但這幾年高房價導致小宅化的現象,首購族能入手的房子不是小就是老,居住品質改善在哪裡?我可能真的太愚昧了,參不透這其中玄機。
空屋率與囤房有沒有關係?
我也不曉得為什麼囤房這件事會跟空屋扯上關係。台灣空屋與囤房有沒有關係?全世界沒人知道,因為沒有做這樣的統計,今年要做的10年一次的住宅普查看要不要列入調查。因為每年一次的低度住宅統計,是以地政資料檔勾稽台電資料檔後,再勾稽到房屋稅籍檔。這些的資料勾稽都是以住址為關鍵欄位進行檢索,這三個資料檔的資料大多數資料屬性都是住宅的,人的屬性資料除了姓名與身份證字號外什麼都沒有。為了預防個資外洩,連這兩個屬性資料都是遮蓋的。沒有人的屬性的資料怎麼做囤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