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更關鍵的是,目前不管是主計處或營建署所做的空屋調查都包括兩個部分,零使用與少用(低度)的住宅,大家認定的空屋是零使用的住宅,光是這部分差距就很大了。
透過住宅屬性的資料切割上來看,空屋的形成除了囤房以外,跟屋齡、房屋結構、區位、面積、總樓層都有很大的關係。
所以改善了空屋率,對於房價的合理化幫助有限。同樣的,即使房價合理化,對空屋率改善也有限。
囤房必須是空屋嗎?調查可以個人為單位嗎?
我們從市場上的觀察來看,囤房者大致分為三種:
1. 短線交易者:主要在賺短線差價,通常會把房屋空著。尤其在新屋的部分,一旦使用過,房屋會變成二手屋,影響價格甚鉅。自從房地合一稅後,這樣的囤房者大多都轉到紅單市場。
2. 小規模長期囤房者:有時候是為了子女預備房屋,有時候是著眼於租金收益,有一定的房價價差時,他們也可能出售。這樣的囤房者,他們的房屋經常會分散在配偶與未成年子女名下。這樣住宅通常也會出租,不會是空屋。
3. 大規模的囤房者:這種有時候是有實力的個人,很多時候是家族。他們的房屋眾多,有時候住宅也不見得是買來的,他們經常是大地主的後代,以合建分屋的方式分得大量房屋,經常以資產管理公司或投資公司名義持有,囤房的房屋也是以出租為主,賺夠了租金會繼續買,越囤越多。有時也會買豪宅供自家人使用。這些房子也不會是空屋。
從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許多的囤房者都不是空屋,房屋經常也不在個人名下。
所以財政部的房屋稅籍統計說75%的人名下只有一屋,內政部的空屋統計說58%的空屋在名下只有一屋者的名下,這兩個統計皆以個人為單位,不能證明什麼,也不能否認什麼。內政部的說法更有趣,一個人的名下只有一間房子,然後那間房子是空屋,請問這個人他住哪裡?這種空屋還佔了空屋總量的58%。自己有家不住去睡火車站嗎?最近可能火車站也不能睡了。
實施囤房稅,房價就能合理化嗎?
即使是時代力量提出的囤房稅版本,因為台灣房屋稅的稅基過低,就算是囤房大戶,課到10%,實質稅率了不起1%。與其討論囤房稅有效無效,不如說是否實施囤房稅只是一種宣示效果(Announcement Effect),代表政府的政策動向。時代力量希望政府能宣示房價獲得抑制的政策走向,而現在的執政黨也悍然拒絕了。如我之前所分析的,執政黨對於房地產中間偏多的政策走向,在這一回交手中,進一步的宣示了,也確認了。
有人說大學是個象牙塔,然而政府論述的居住正義也越來越像個象牙塔,聽起來學術味洋味十足,跟庶民的居住正義卻漸行漸遠,越來越不接地氣。既然這次總統立委大選,執政黨得到了壓倒性的勝利,我就相信選民已經包裹式肯定了執政黨的所有政策,難得象牙塔的居住正義大家都肯定,那就這樣了。
不用擔心資金,大量的廉價銀彈在金融體系等著;不用擔心題材,大量為了刺激景氣的舉債而來的公共支出等著;不用擔心政策面,政府表態誰都不准碰房市。所以,基本上房地產除非遇到來自國際的外生性重大衝擊,否則緩和偏多的格局不變。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章定煊臉書,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林彥呈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