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機製造大國德國首座離岸風場 為什麼比鄰國遲到6年?

2017-05-31 08:30

? 人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本土業者在政府大力相助下,也因此有了首次練兵機會。Alpha Ventus最終由3家大型電力公司E.ON,EWE和Vattenfall共同開發,採用Repower(現改名Senvion)和Areva的5MW風機。資金部分則交由德國政策性銀行、國營銀行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提供優惠貸款及融資計畫。

建立開發規範 降低環境傷害

Alpha Ventus除了是測試場域,官方更希望藉此徹底了解離岸風電的自然及社會影響程度,並以此建立未來的離岸風電開發規範。好比在名為RAVE的研究計畫中,施工業者首次在打樁時使用隔音氣泡(bubble curtain)和隔音罩,量測結果也發現這些措施確能有效降低樁柱撞擊海底所造成的強大噪音。政府便規定,接下來所有要在德國海域內建風場的業者,都必須使用隔音氣泡設備。

德國離岸風電專題。德國Alpha Ventus離岸風場。(取自德國離岸風電基金會網站)
Alpha Ventus是德國首座示範離岸風場,所在地離岸40公里、水深30公尺,開發難度極高。(取自德國離岸風電基金會網站)

風機裝好了,功課卻還沒結束。離岸風電基金會與業者在風場運轉後,仍定期監控當地原有的鯨豚、魚類及鳥類數量,了解動物習性是否因風場而產生變化。此外,業者在風機上裝置數千個偵測器,定時測量風速、風向、發電量,了解風和潮汐為風機帶來的影響,所有數值也全都成為德國業者改良施工工法、甚至研發新風機的重要基礎。

風機商轉成效佳 面臨政策轉折挑戰

2010年Alpha Ventus正式商轉,至今平均每年運轉時數達4100小時,裝置係數(發電效率)更高達45%,是陸域風場的兩倍。風場發電狀況良好,加上政府對再生能源採用躉購制度(Feed-in-Tariff, FIT)、以保證價格收購20年,讓越來越多業者決定開發德國的風場,截至今年初官方累計已核准31個風場、2050支的申請,目前也已經有1041支風機正在運轉或建造中,年增量躍居歐洲第一。

20170521-德國離岸風電專題。德國離岸風電現況。-4
 

就在首座示範風場建好後的7年,德國的離岸風電再次迎來一項政策上的大轉折。2014年德國政府選後面對輿論壓力,修改再生能源法案(Renewable Sources Act, EEG),將離岸風電2020年的目標從10GW下修至6到7.5GW;同時選在2017年讓躉購制度退場、改為競標制,意即只有提出最低售電價格的業者,才會獲得風場開發權力。

「我們的政府發展離岸風電也有一些顛簸,有時候實在不是我們所樂見,」儘管在帶有官方色彩的基金會工作,華格納仍不避談德國政府發展離岸風電的問題,直言離岸風電開發風險比較高,政府還是應該提供一定的保證誘因,讓業者安然渡過學習曲線。他也建議,像德國、台灣這樣的離岸風電後進者,不能一味複製其他國家低廉的競標價格,而是要考量各地海床地形、防噪措施、離岸遠近等因素,給出適度的誘因和獎勵,產業才能具備發展能量。

更多內容請看「德國廢核之路-如何向海借電?」專題報導

喜歡這篇文章嗎?

尹俞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