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核之後 電力打哪來?德國這樣向海借電…

2017-05-31 08:20

? 人氣

離岸風電就是一例。架設在海上的離岸風機,一支造價上看1億新台幣,建造一座風場則需600至800億新台幣,預估總產值上看兆元台幣,同時可望在台灣產生近千個工作機會。然而,如此龐大的商機,沒有公司能憑一己之力吃下全部,因為風場能否建成,牽涉銀行、鋼鐵、機械及船運專業;相關供應鏈更從發電機、葉片、鑄件、塔架、電力設備、施工及運維、水下基礎、海底電纜到其他次零件都有。沒人能獨挑大樑,也代表人人都有機會涉足。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170317-德國綠能專題,德國不萊梅Bremen周邊Aurich,ENERCON風機葉片完成品,由於尾翼較為脆弱,所以運送時先行包覆。(顏麟宇攝)
離岸風電供應鏈包括發電機、葉片、鑄件、塔架、電力設備、施工及運維、水下基礎、海底電纜到其他次零件。圖為風機葉片。(顏麟宇攝)

全球18個最佳風場 16個在台灣海峽

台灣發展離岸風電,是必然也是必須。首先,小島上人口飽和、難以再擠出更多空間安放太陽能和陸域風機,新的再生能源勢必得往海上走。另一邊根據國際工程顧問公司4C Offshore的資料,由於海底地形平緩、加上東北季風強勁,全球18個最適合離岸風電的風場就有16個在台灣海峽;經濟部能源局更預估,光是潛力場址就有上看10GW的裝置容量。一推一拉,都讓離岸風電成為台灣目前再生能源的唯一選項。

離岸風電潛力場址。(取自經濟部能源局網站)
離岸風電潛力場址。(取自經濟部能源局網站)

然而,現在台灣除了風,卻是什麼都缺。相較於陸域風機只要在陸地上整地、安裝,離岸風場不僅要考慮海底地形、水深及潮汐等影響,高30層樓的風機塔架和重達百噸的基樁,更需要超大型貨運船支載送、組裝。風場建好後,運轉維護工作也都必須定期在海上進行。過去台灣產業多以資通訊、半導體產業為主,如今要搶攻離岸風電,相關基礎建設、產品標準都是考驗。

離岸風電為產業帶來新契機,另一邊環保團體則擔憂風機可能造成的生態衝擊。經濟部在台灣海峽畫出的風場範圍,北起苗栗南至彰化外海,幾乎多與全球數量僅剩不到90支的中華白海豚棲地多有重疊,屆時百支風機的打樁噪音、工作船往返海面,恐都會衝擊白海豚生存。若業者沒有審慎施工、政府沒有嚴格把關,都可能讓白海豚成為能源轉型過程中的犧牲者。

20161228-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等數個環保團體,下午在環保署前,召開「離岸風電政策環評 要求近岸區塊暫緩減少環境衝擊」記者會。(蘇仲泓攝)
離岸風電雖為產業帶來新契機,但環保團體也擔憂風機可能造成生態危機。圖為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等環保團體於2016年召開「離岸風電政策環評,要求近岸區塊暫緩減少環境衝擊」記者會。(資料照,蘇仲泓攝)

用再生能源取代核電 德國如何做到的?

歐亞大陸另一端,同樣毗鄰世界頂級風場北海、同樣視離岸風電為重要能源及產業的德國,雖然遲至2010年才有第一座海上風場,如今裝置容量卻已高達4.1GW,全球排名僅次於英國。此外,每日都有逾千台海上風機運轉發電,讓德國去年全年的離岸風電發電量高達130億度,足以供應包括首都柏林和布蘭登堡邦在內的300萬家戶一年所需的電力。更甚者,10年來產業被悉心餵養,讓供應鏈真正在地化、把工作與產值都留在德國,也在今年出現第一座100%在地生產製造的離岸風場。

20170521-德國離岸風電專題。德國離岸風場分布。-5
 

德國是怎麼做到的?政策上的推力同樣源於廢核承諾。日本福島核災後,德國國會面對選民壓力,修法強迫國內9座核電廠在2022年前全數除役;梅克爾內閣隨後也公布能源結構轉型時間表,規劃2030年要由再生能源供應全國5成以上電力。在各種再生能源種類中,離岸風電也被寄予重望,預計2050年將承擔全國25%的電力來源。

20170521-德國離岸風電專題。德國再生能源目標裝置容量。-3
 

離岸風電雖然起源自北海,但相較於鄰近丹麥、英國早在21世紀初就開始大規模開發風場,德國由於陸地空間較多、加上北海沿岸屬環境保留區,並未跟著搶進第一波的開發風潮。

起步雖晚,德國急起直追的速度卻超乎所有人的預期。2005年政府透過基金會進行示範計畫Alpha Ventus,並祭出政策及價格誘因;另外也設置單一審查窗口,從源頭化解所有可能與環境捍格的爭端。地方政府隨後加入,以產業園區、港口等基礎建設力挺,把產業與工作機會留在當地。另一邊以創新為主要動力的中小企業,除了靈活運用開發策略、引入在地資源,更懂得跨領域合作,讓不同專家在同一張會議桌上共事。

回到台灣,當接下來10年台灣海峽上每年平均將出現60支風機,我們是否真正明白離岸風電將帶來哪些商機及影響?《風傳媒》此次特別深入走訪德國三大城市,獨家採訪德國離岸風電產業的專家及政府部門,了解德國推動離岸風電的手段及代價,並以此回望台灣,找出政府以至於社會大眾合作推進、一起受惠的途徑。

更多內容請看「德國廢核之路-如何向海借電?」專題報導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尹俞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