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疫情衝擊,勞動市場情勢每況愈下。主計總處今(10)日發布最新薪資統計,4月全體受僱員工月薪平均為42,132元,月減0.41%、年增幅度僅0.91%,為近7年來最低,符合主計總處先前「預告」,確實比3月還慘,航空運輸業、教育業、其他服務業及營建工程業都是苦主,薪資減幅較為顯著。
此外,4月底全體受僱員工人數為792.7萬人,又比3月減少3.5萬人,為2009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減幅,其中又以住宿及餐飲業減少1.2萬人最多,製造業、批發零售業、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也分別減少7,000人、6,000人及5,000人。
「薪資」指的是廠商支付員工的工作報酬,包括本薪、按月津貼等俗稱「月薪」的經常性薪資,以及年終獎金、年節獎金、紅利、績效獎金和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二者加計為總薪資,剔除物價影響後的數據就是「實質」薪資。
主計總處上月公布3月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2,309元,和2月相比驚見負成長,相較於去年同月,增幅僅1.56%,是近3年同月最低,全體受僱員工人數也較2月減少。
由於3月工作天數比2月還多,照理來說薪資或僱用人數都會增加,但3月不增反減,顯示疫情已經衝擊勞動市場,主計總處官員當時就曾預告4月可能更慘。
根據主計總處調查,4月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2,132元,月減0.41%、年增0.91%;非經常性薪資5,946元,月增6.6%、年減1.15%;併計總薪資為 48,078元,月增0.41%、年增0.65%。
就行業別經常性薪資變動觀察,航空運輸業、教育業、其他服務業受疫情影響,服務需求降低,分別月減3.30%、1.66%、1.28%;營建工程業也因當月工作日數較少,月減 1.16%。
總薪資部分,金融及保險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用水供應及污染整治業,因為部分廠商當月發放績效獎金及員工酬勞(紅利),分別月增19.89%、 9.95%、9.19%;不動產業、機械設備製造業則受部分廠商3月發放獎金影響,分別月減 10.07%、4.62%。
統計今年1至4月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2,279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67%,總薪資也增加0.88%;剔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年增1.5%,實質總薪資年增0.71%。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