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旗艦劇作《傀儡花》已於去年殺青,由於原劇名引發爭議,劇組經考量後,於日前啟動徵件、票選新劇名,並於11日宣布新名稱為《斯卡羅》(族語名《seqalu》、英文名《Formosa 1867》),也公布全新官方主視覺。
耗資1億5500萬的公視戲劇《傀儡花》,改編自陳耀昌同名小說,描述1867年,途經台灣海峽的美國商船羅妹號(Rover),在風浪襲擊下,於現今的屏東七星岩觸礁,船員於龜仔甪(音同「路」;今墾丁社頂部落)上岸,但因誤闖斯卡羅人的領地而遭殺害,引發後續歐美列強、大清帝國、斯卡羅人多方的角力斡旋,最後由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與斯卡羅大股頭卓杞篤(Tou-ke-tok)簽訂「南岬之盟」書面協議後,始告落幕。
不過,由於「傀儡」一詞,遭批為過去漢人對原住民族的蔑稱,劇組經考量後,於日前起更動名計畫,並於11日舉辦發布記者會,宣布新劇名為《斯卡羅》,同時也公布全新主視覺海報。
公廣集團董事長陳郁秀表示,南岬之盟的合約如今收藏在美國國家圖書館裡,身為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卻不瞭解羅妹號事件,希望透過歷史大戲,可以讓廣大人民瞭解自己的故事,但歷史資料的蒐集與研究、用什麼角度切入、歷史場景的重建都是問題與困難,感謝導演曹瑞原帶領團隊達成目標,讓人民知道我們的歷史。
《傀儡花》作者陳耀昌表示,1895年之前與之後的台灣,是截然不同的2個台灣,一個是清朝、移民治理的台灣,另一個是原住民的台灣,被稱作化外之地,因此也沒有列入台灣史。過去在教科書上,看不到1867年曾有原住民擊敗美國海軍陸戰隊,還簽訂台灣第1個國際條約,陳耀昌於是把這段故事寫成《傀儡花》。
陳耀昌認為,台灣歷代移民都該跟原住民表示謝意,也希望政府能訂定台灣感恩節,這塊土地吸收了大量的移民,希望透過台灣感恩日,可以讓各族群彼此歡樂共存。
立法委員伍麗華,於該劇在屏東拍攝時擔任屏東縣原民處處長,她表示自己當時也在過程中負責與原民族群溝通,當初陳耀昌對《傀儡花》名字的想法,是要透過名字,讓人正視歷史的傷害,她對此非常感動,不過族人則不能接受,陳耀昌也接受改名要求。
伍麗華:透過定名讓大家學會尊重在地人的聲音
伍麗華談到,劇組開始改名活動後,竟把所有族人的意見都收進來,總共100多個名字,最後選出的《斯卡羅》,是瑯嶠十八番社的稱呼,是個政治實體,也可以說是個王國,今天透過這個定名,讓大家學會尊重在地人的聲音。
《傀儡花》主角之一,潘文杰的第6代子孫Masaw Garuljigulj,11日也特地北上出席記者會,他表示,更名對族人意義重大,這個島上有這麼多族群,大家不斷學會互相尊重,也因為更名活動,讓他看到台灣真的是非常民主的國家,他代表斯卡羅人在此感謝各界努力,也希望藉由這個故事,讓大家知道知道屏東半島有這個族群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