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拙作《被劫持的戰爭:志願軍戰俘與韓戰》中提出「兩場韓戰」的二分法:上半場韓戰是「為領土而戰」,包括從1950年6月25日至9月雙方爭奪南方領土、從10月至12月雙方爭奪北方領土、以及1951年上半年雙方爭奪三八線附近領土的戰爭;而下半場韓戰則是「為戰俘而戰」,從1951年底至1953年7月停戰。
在美國,韓戰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而其被遺忘的原因就是美國政府希望人民忘記「為戰俘而戰」的韓戰下半場。在中國大陸,抗美援朝戰爭仍然被頌揚,但韓戰下半場除了上甘嶺戰役這樣並無重大軍事價值的戰鬥被紀念外,「為戰俘而戰」的實質卻被模糊。而在台灣,國民黨政府曾高調紀念「一萬四千名反共義士」去台灣,但相關記憶卻受到嚴格地控制與審查。
記憶與遺忘
在14,000餘名志願軍戰俘抵達台灣的前一天,蔣介石在1954年1月24日的日記中感歎:「此為二年來反共奮鬥中之重大勝利」。在《上星期反省錄》中,蔣提升了評價:「此為五年以來精神上對俄鬥爭之重大勝利。」在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電文中,蔣又稱此事件為「十年來民主國家與國際共產主義鬥爭的第一個重大勝利。」
北京的反應除了暴怒,只是無能為力。1月25日的《人民日報》刊載題為「美國的『心理戰』徹底失敗了」的文章痛批美國:「美國侵略者的野蠻和殘暴,遠遠超過了它的先輩德國法西斯,現在已經沒有人懷疑這一點了。人類正義的裁判既然沒有放過德國法西斯,當然也決不會放過比德國法西斯更狠毒的美國侵略者。」四天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兼外長周恩來強烈聲明:「不論這些戰俘被強迫扣留在什麼地方,只要美方一天不把他們追回,我們就一天不放棄對美方這種罪行進行追究!」
周恩來的追究一直持續到1954年春召開的關於朝鮮與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4月28日,周恩來首次發言就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為,關於戰俘的這一問題尚未了結……這次會議是不能避開這個問題的。」 5月3日周再次發言,他強調:「必須採取措施,保證1953年6月和1954年1月被迫扣留並編入軍隊的朝中被俘人員得以重返祖國。」[1] 然而,周恩來的建議沒有得到盟友的有力應和。朝鮮代表團團長、外相南日曾在板門店談判期間擔任朝中代表團首席代表,他在日內瓦會議期間多次就朝鮮統一問題長篇大論,而對戰俘問題僅僅敷衍帶過。大約是意識到戰俘問題乃既成事實,繼續抗議無效,中共自此不再重提韓戰戰俘問題。曾在1952至1953年間幾乎天天佔據國內報紙版面的戰俘問題到1954年下半年就徹底銷聲匿跡。著名的解放軍作家劉白羽曾試圖寫戰俘,卻被周恩來勸阻(頁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