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下稱:表圖)已於日前閉館,將進行為期6個月的空間及設備改裝工程,不過,此一轉型計畫日前卻遭致批評。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今日說明,對於表圖的討論事實上已經持續了10、20年,而她認為不能只有硬體設備的改變,需要連軟體一起思考,也因此加入共融思維,提出「文化知識的客廳」概念,「重點是沒有人會覺得我進不來,要讓大家覺得輕鬆自在。」
表圖成立於1993年,典藏包括兩廳院主辦節目海報、節目單、錄影帶、數位光碟、每日演出錄影音等,過去並陸續新增音樂、戲劇、舞蹈等視聽資料,現已累積館藏19萬件,但僅開放兩廳院會員、員工、相關人員進入,一般民眾則需另外申辦臨時閱覽證方能入館。
劉怡汝日前報告兩廳院今年度計畫時指出,表圖未來將轉型成「文化知識的客廳 」,成為促進全年齡知識流動的場域,並跟藝術產出成為正向循環;不過此一說法卻遭致藝文界批評,包括認為兩廳院意圖放棄館藏,或批評此做法有違程序等,對此,劉怡汝今日邀集媒體餐敘,進一步說明表圖轉型計畫。
劉怡汝表示,表圖的討論事實上已經持續了10、20年,2018年她到任時,館方也有提過裝潢建議,將地毯、設備換新,但她認為不能只有硬體改變,需要連軟體一起思考,因此後來館方在計畫中也加入共融思維,「重點是沒有人會覺得我進不來,要讓大家覺得輕鬆自在。」
劉怡汝指出,她認為表圖對不知道怎麼接觸表演藝術的人來說,是最好的橋樑,因此才提出客廳的概念,到人家家裡拜訪,第一個看到的就是客廳,而在這個概念提出後,他們花了一整年時間,訪談各地圖書館、學者、藝術家、建築空間設計師,接著再透過工作坊訪談現有使用者,最後才到了廳院松的部分。
針對表圖未來方向,兩廳院自5月至6月中進行了4場實體工作坊及交流會,此外成立線上社團「廳院松Spacethon 」開放民眾討論,最後共整理出超過70項建議;行銷組組長黃文瀚表示,這70項意見,主要可化約為空間、設備、館藏與服務4大面向。
黃文瀚說明,表圖未來會定調為典藏演岀文物的專門圖書館,館藏分為核心館藏、優勢館藏兩大類;核心館藏指的是,過去與未來在兩廳院演岀所有節目的海報、DM、節目單以及演岀影像,優勢館藏則包括現有實體館藏,如DVD、黑膠唱片等。
黃文瀚解釋,核心館藏未來的管理方向,是盡可能完整,兩廳院每年有約1000場次演岀,過去有收藏的多只有兩廳院主辦節目,為每年約60檔節目、200場次的館藏,僅有5分之1,外租節目團隊因為覺得麻煩,願意提供的很少,未來便是要思考,如何引導表藝團隊提供資料,希望在外租系統上加強數位化、自動化提供資料的功能。
對於優勢館藏,黃文瀚表示,因為圖書館空間有限,最大管理原則是「定量」,需要設定數量的天花板,若有讀者或使用者希望增加某些項目,就要設計既有館藏轉移的方法,另外在國表藝三場館方面,也會推動數位典藏優化。
黃文瀚表示,在空間方面,未來規劃包括無障礙設施;再強化降噪效果,避免讀者使用視聽館藏時相互影響;保留彈性空間運用,以供館藏主題策展跟推廣活動使用等;設備方面,主要將會更新視聽設備、個人閱聽設備等,最後在服務方面,像是哪些館藏可以外借,哪些僅能館內使用,目前也有得出結論,而館藏搜尋系統亦將進行優化。
兩廳院副總監許美玲則說明,表圖每年年度預算約500萬,其中100萬是蒐藏館藏的預算,而在109年度預算中,則有800萬要用於本次空間與設備部分的改裝,包括硬體的升級與裝修、增設無障礙設備等,另外數位典藏系統則編列於國表藝預算,約為400-5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