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立意良善的網路內容 可能誤導大眾
筆者在上週看到鏡周刊此篇報導「天天在喝 這三家都使用冰磚奶」時,心中立刻警鈴大響,由於家裡務農的關係,對農產品的報導內容特別在意。該篇報導在鏡周刊上已經找不到,但有多家新聞媒體以及粉絲專頁轉載,看似立意良善的踢爆食品文馬上引起網友瘋傳。然而,仔細查看內文以及其他資料比對,會發現錯誤百出。幾天後,就有一篇「林世航營養師的探索營養專欄 冰磚乳的恐懼行銷,一次看穿還原乳的迷思」打臉周刊報導。
第二個例子是某醫療專業的媒體想藉由阿原手工皂事件來說明大眾對天然與手工的迷思。但這篇文並不是在討論阿原肥皂違法的問題,卻在下標時以阿原肥皂開頭,可以理解這樣下標是為了搭上時事議題,吸引大眾的注意力。然而,下一個吸引人的標題有沒有錯?當然沒有,但是如果標題有誤導的可能,就應該盡量避免。
從以上兩個例子,都可以在兩個粉絲專頁上看到立場不同的討論,但也有許多人轉發分享時,以片斷的方式寫:「要抵制那三家牛奶廠牌!」「台灣牛奶都不能喝了!」「阿原肥皂這麼好用,為什麼要這樣說?」當有網友善意提醒標題的問題時,也有人認為:「你為什麼不好好看完內文?看完了就不會覺得是誤導啊!」
筆者認為,亂下標題就是錯誤的。首先是對認真撰寫內文的記者不公平,而更嚴重的後果可能是誤導大眾。試想,一個人在辛苦工作一天後,有那麼多時間好好看完一篇文章,甚至一一查證嗎?這是一件成本非常高的事情,當個人的時間不夠也心力不足時,卻又渴望了解外界發生什麼事情時,頂多只會將社群網路上轉傳的資訊瀏覽過去,看到有興趣的標題再點進去詳讀。
日前,柯文哲與唐鳳在北市府與談時曾表示,假新聞就是標題與內文不符。對此,唐鳳並不同意,她認為有些標題是編輯為了吸引閱聽人注意才會如此下標,要將這類的新聞歸類為假新聞,對撰寫內容的記者並不公平。
在此,筆者想重申上面的觀點,在資訊那麼大量,閱聽人時間又不斷被壓縮的情況下,新聞媒體應該協助閱聽人瞭解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事,並愛惜閱聽人對他們品牌的信任。上述兩則例子,筆者認為媒體是立意良善想提醒大家去思考我們吃了什麼以及用了什麼,然而前者卻涉及不正確的資訊、武斷的歸因,以及不當的標題,後者則是標題容易誤導。雖然誤導的報導並非造假新聞,但同樣都會導致閱聽人相信、或想要相信這些誤導的消息。
誤導報導、錯誤報導與造假報導都可能導致相同結果
誤導是指報導本身並無錯誤資訊,卻可能因下標或圖片不當而導致誤解;錯誤資訊則例如是錯誤的數據;造假則是完全捏造的報導。三者的目的與成因都不盡相同,卻可能導致相同結果。因此,在這裡想提出的是「新聞媒體的事實查核機制以及核稿過程」,如BBC和華盛頓郵報,都設有專門的事實查核小組。記者在產製新聞的過程的確越來越艱辛,網路素材非常的多,但作為一名記者,到底要怎麼辨別真偽?單一記者又是否有充足的時間及資源去查核?在紀錄片「謊言拍立得」中,訪談了許多不同媒體的事實查核小組,可以知道查核過程越來越不容易,且查核的速度完全跟不上謠言擴散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