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盛行「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三角貿易模式,箇中緣由卻也不盡相同。根據最新調查指出,過去幾年退居次要因素的「生產成本低廉」,去年再度躍升首要原因,顯示台商身處美中貿易戰火下,海外布局仍以成本考量為最優先。
三角貿易雖可挹注表面上的經濟成長,但對國內就業、薪資幾無實質助益。觀察歷年變化,2001年海外生產比重還不到20%,2006年升逾40%,此後逐年上升,直至2015年達到55.4%的歷史高點後,近年已經逐漸回落,去年則為52.6%。為了解外銷廠商接自海外訂單的生產方式及產品銷售流向等實況,經濟部從2011年起按年辦理「外銷訂單海外生產實況調查」。
觀察去年外銷訂單,以國內生產比率占47.4%最高,較2018年仍然減少0.2個百分點,主因受到美中貿易紛爭干擾,部分廠商將產線移回國內,但國際原材物料價格下跌,以國內生產為主的傳統貨品接單明顯衰退,拉低整體接單的國內生產比率。
其次,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生產占44.8%,年減2.1個百分點,研判與全球供應鏈重組趨勢有關;歐美地區占3.3%,年增1.7個百分點,主要因為資訊通信產品推升;東協占1.9%,年增0.3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幾年三角貿易悄悄發生質變,廠商追求低廉生產成本不再是首要原因,反由「配合客戶要求」取而代之,成為關鍵因素。但根據經濟部最新調查,以「生產成本低廉」占50.4%居首,不僅年增3個百分點,也是2015年以來再度躍升主因,「配合客戶要求」占50.1%次之,「當地原材物料供應方便」占32.6%、「全球運籌管理」占27.7%分別位居第3、第4。
海外最大競爭對手 仍以陸系企業為主
至於外銷業者的最大競爭對手,除了「國內同業」占48.9%最多,海外仍以「陸系企業」為主,幾乎占了四分之一,其次為「歐美系企業」占9.4%、「日韓系企業」占8.2%。
針對貨品類別觀察,以電機產品、化學品及塑橡膠製品都有將近三成,必須面對陸系企業較高競爭,資訊通信產品則因我國業者在全球擁有優勢,競爭者也以國內業者為主,僅11.2%面對陸系企業競爭,但較2018年提升2.9個百分點。
外銷訂單在海外生產的銷售流向,以「轉銷第三國」占73.6%為主,年減1個百分點,其次為「當地銷售」占21.5%,上升0.8個百分點,「回銷國內」僅占4.9%,略升0.3個百分點。
進一步觀察貨品類別,各項貨品「轉銷第三國」的比率都超過45%,其中主要貨品以機械84.9%、資訊通信產品84.0%、基本金屬製品82.4%較高;「當地銷售」的比率則以電子產品46.2%、光學器材39.7%為主;「回銷國內」的比率以化學品33.6%及光學器材10.4%較高。
台商躲貿易戰火 愛東協更甚台灣
受到美中貿易戰火波及,在中國、香港設有生產據點的業者動向也引人好奇。在702家受調廠商中,有151家(占21.5%)進行產線調整,其中又以部分產線移轉至其他地區占74.8%最多,於其他地區新增產線占23.8%次之。
根據調查,基本金屬及紡織品業者各有9.1%及6.7%全部移轉產線,紡織品、資訊通信產品及電子產品部分移轉的情形高達八成以上。
調整產線移往地點,以東協占46.4%最多,移回國內占44.4%次之。其中,以紡織品、化學品及電機產品移至東協的比率較高,各占86.7%、66.7%及60.0%;移回國內的比率以光學器材及資訊通信產品的比率較高,各占85.7%及76.9%,顯示在美中貿易戰掀起台商遷徙潮下,東協國家憑藉自然資源、豐沛勞動力及關稅優勢,吸引廠商前往投資,台灣則吸引高科技產業鮭魚返鄉,期盼有助於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發展。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