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首波開放旅客入境名單卻未見台灣,陳時中說是「政治因素考量」。除了歐盟之外,日本、紐西蘭、澳洲及泰國等也都未將台灣列入首波名單,難道他們也都有「政治考量」?
進入後新冠疫情時代,世界各國陸續解封,但開放名單卻不見台灣,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說:「政治因素大於疫情考量。」所謂的「政治因素」所指為何?引發諸多聯想。
首先聯想到的是中國因素。中國因素常是台灣外交受挫的代罪羔羊,對於參與國際事務,民進黨政府最愛推給北京居中作梗,但中國大陸是這波疫情的來源地,還要面對被各國追責求償,北京已是泥菩薩過江,要扯到中國打壓太過牽強。
其次是國際政治因素。以歐盟開放名單為例,歐盟七月一日起開放十多個國家旅客入境,首波開放名單包含日本、南韓、泰國、加拿大等,但台灣及疫情嚴峻的美國、巴西、俄羅斯及印度並未在第一波名單,而對中國大陸則是有條件解禁。
事實上,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目前公布的「低度及中低度疫情風險名單」並沒有納入歐洲。根據外交部解釋,現階段依指揮中心「邊境風險嚴管、國內鬆綁」的原則,希望歐盟與台灣「互惠」鬆綁邊境管制。
除了歐盟之外,日本、希臘、紐西蘭、澳洲及泰國等也都未將台灣列入首波入境名單,難道這些國家也都有「政治考量」?還是他們不相信台灣已無群聚感染的風險?
第三,最有可能是指揮中心的政治考量。以疫情穩定的越南為例,越南願意針對縮短隔離天數進行討論,但陳時中不願同等互惠方式開放。後來台越復航談判結果,僅越南飛台北可載客,台北飛越南僅載貨不載客。越南駐台代表阮英勇拜會陳時中後說:「他是個很謹慎的人。」
陳時中所說的「政治因素」也可能是要反制中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日前決定放寬香港、澳門及中低感染風險國家的商務人士入境,卻以北京近期感染數激增為由,仍舊不開放兩岸商務人士往來。這樣的決策很難說沒有政治考量,正如同台灣第二波疫情來自歐美,卻對歐美與中國大陸「差別防疫」,最終出現許多來自歐美的境外移入案例。
台灣是以外貿為經濟命脈的國家,邊境管制過於嚴格,相當不利國家整體利益發展。對於防疫成績自豪的指揮官陳時中,國境線內大家習慣「順時中」,管控國境防疫的「陳時中防線」,決策思維應當納入國際政經視野。若難以獲得國際社會認同,無異於國境線內自得其樂,防疫國家隊反成扼殺經濟發展的絆腳石。
*本文原刊新新聞第1739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