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倉儲物流園區兼顧倉儲、觀光?藝文界打臉文化部:不科學的期待

2020-07-09 08:10

? 人氣

「優人神鼓要用的東西,跟雲門一樣嗎?」

藝評人吳牧青指出,如果劇團要集中在一起、道具互相流通,應該是大家都會用到的東西,如燈光、音響等特殊性比較低的設備,只是這些標準化的設備,已經有既定廠商提供,也有自己的倉庫,怎麼說服他們都到同一個園區裡運作?而特殊性的道具有辦法通用嗎?優人神鼓要用的東西,跟雲門會一樣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優人神鼓最新作品《墨具五色》。(圖/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藝評人吳牧青指出,劇團特殊性道具難通用,「優人神鼓要用的東西,跟雲門會一樣嗎?」圖為優人神鼓團員。(資料照,台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王孟超則對「文化倉儲物流園區」表示肯定,指出表演藝術最困難部分,是布景、道具都很多,但每個月的倉儲經費常是負擔,許多製作精細的布景、道具,常常放1年就生鏽、發霉,變得不堪使用,如果團隊知道作品可以保留下來,就會更敢投資在布景、道具上面,舞台質感會更好。不過,王孟超也認為,園區不能僅止於北部,應該在北、中、南都設置才行。

對於「文化倉儲物流園區」也要具備展示空間,黃佩蔚認為,這樣的想法太貪心,1個園區同時要兼顧倉儲跟觀光,是不科學的期待;吳牧青認為,除非園區設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才有機會兼顧,不過園區的所在,大概會是地租便宜的偏遠地段,除非文化部能協調出容易抵達的地段。

王孟超也指出,倉庫要很有效率地把東西堆好、儲存好,基本上沒展示的可能。他建議,法國有以典藏國家記憶為概念,蒐集如馬車、舊招牌等器物的博物館,文化部的倉庫也可以做成如此,表演藝術稍縱即逝,特別是道具、布景、衣服等,像雲門的演岀錄成影像後,是可以放進博物館、過20年再讓大家來看的,到時如果只有影像,沒實體的器物會很可惜。

20190920-雲門在池上演出「松煙」。(雲門舞集提供)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王孟超指出,表演藝術稍縱即逝,特別是布景、衣服等道具,若雲門的演岀錄成影像後,過20年再讓大家來看,但只有影像,沒實體器物會很可惜。圖為雲門舞者。(資料照,雲門舞集提供)

不僅劇場界的倉儲問題亟需解決,出版界也曾遭遇類似境況。1間位於桃園的物流倉儲公司倉庫4年前曾慘遭祝融,多間出版社的庫存因此付之一炬,損失慘重。

除了怕遭遇火災、水災之外,出版社的倉庫空間不僅是用於準備出貨,也常需用於處理書店、通路退回的書籍,空間上確實也有難題。然而,根據國家圖書館統計,我國至2018年已有超過2萬家出版社,申請新書ISBN者便有4940家,樣態之複雜,要由一個園區統一管理,出版業者、文化人對此也有疑慮。

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表示,書的特性是品項多、品質不穩定,單價又低,全台1年出版3萬多本新書,10年累積下來就有30萬個品項,而書有泛黃、凹到、折到等不同書況,單價若以印刷成本來看,每本又可能只有5、60元,對倉儲來說,確實是挺複雜。

20170211-作家哈金新書發表會,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致詞。(盧逸峰攝)
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見圖)表示,如果進入園區的效益,會比出版社各自的倉庫省錢、效益更好,業者才會想進駐。(資料照,盧逸峰攝)

趙政岷談到,倉儲之外,還有發行、進出貨的問題,書從通路退下來後,可能又會補去別間店,比如A書店退了1本、B書店又補1本,進進退退的,一般圖書目前退書率大概3成,且這個流動的周期越來越短,以前1本書3、5年還能賣,現在1、2年,甚至半年後就不會動,倉庫要存的是有用的書,沒用的就報廢。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