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森曾經形容自己是「親華派」(sinophile),他擔任倫敦市長時甚至比卡麥隆更熱衷於對中貿易,幕僚還透露他希望中國也能在氣候變遷與全球公衛議題上成為盟友,但英國企業已被忽冷忽熱的雙邊關係煩透了,希望政府能採取更一致的態度。
人權、國安問題交雜
中國內政是讓中英關係猶如三溫暖的關鍵因素之一,舉例來說,中國在香港訂定的《國安法》7月1日生效後,北京當局就能以內地法律逮捕並審判香港政治異見者,形同完全背棄1997年《中英聯合聲明》保證的「一國兩制」;中國在新疆地區對維吾爾人等少數民族的嚴重迫害,也招來國際社會與英國議員大力譴責。
撇開中國自身,美國與澳洲對華為的警戒同樣讓英國無法忽視。英國不僅與他們同樣身為「五眼聯盟」(Five Eyes,由英、美、加、紐、澳組成的情報聯盟)的一員,更急需在脫離歐盟之前與美澳達成貿易協議,華為禁令也就變成了阻礙。
在下議院內,保守黨逐漸形成一股勢力,認為中國已成為全球秩序和自由社會的威脅,議員圖根哈特(Tom Tugendhat)領頭組成了中國研究小組(The China Research Group),訴求甚至比支持「硬脫歐」的歐洲研究小組(the European Research Group of Brexit)還要廣泛。圖根哈特表示:「英國曾經充滿希望和雄心,但這些希望和期待撞上了極權國家冷冰冰的現實。」
最大在野黨工黨(Labour Party)在黨魁施凱爾(Keir Starmer)帶領下,對中國態度近日也不斷向鷹派靠攏,工黨影子外交大臣南迪(Lisa Nandy)呼籲,英國應該找到「本土替代方案」取代中國通訊與核能發電業者。
中國經濟大棒,英國吃得消嗎?
過去幾年來,中國政府不斷表示,希望趁著英國脫歐、急需增加非歐盟貿易的時機加強與英國的關係,英國突然大幅轉向自然引發中國不悅。中國駐倫敦大使劉曉明7月6日批評英國還帶著「殖民心態」,更稱排除華為將會釋放非常糟糕的訊號給中國企業。
劉曉明威脅稱:「我們想當你們的朋友、夥伴,但你們若想把中國變成敵人,後果自己承擔。」
中國的威脅不會只有口頭聲明,通常伴隨政治冷凍與商業威脅。在2012年,卡麥隆會見西藏流亡領袖達賴喇嘛之後,中國因此取消英國官員的所有訪中會晤行程長達一年時間;在商業上,中國是英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占國際貿易總量5%,僅次於美國和歐盟,而且中國非常擅長以經濟挾持政治。
例如,挪威諾貝爾獎(Nobel Prize)委員會在2010年將和平獎頒給民主運動先鋒劉曉波,中國因此終止正在進行的漁業合作談判,還一度全面禁止從挪威進口鮭魚;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澳洲,當澳洲出言支持對新冠肺炎疫情源頭展開調查之後,中國立刻在5月大減澳洲牛肉與大麥的進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