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面積燒燙傷患者來說,再頂級的人工敷料,其對患部的保護效果都比不上往生者捐贈的大體皮膚!」台北馬偕醫院外科部部長董光義表示,受到全屍尤其人死留皮傳統觀念的影響,過去國人即使遺愛人間,家屬願捐大體皮膚的比例也微乎其微,但此現象在八仙塵爆發生後,卻似乎出現了轉變的契機。
早期捐贈皮膚比例 幾乎都不到10%
根據財團法人器官移植登錄中心的統計,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內每年器捐人數都維持在200人上下,且受限往生者離世時的身體狀況,以及家屬觀念,多數人只會捐眼角膜及腎臟;若狀況許可,或許會再考慮捐贈心臟、肝臟,惟無論如何,早期器捐者捐贈皮膚的比例幾乎都不到10%。
曾任兒童燙傷基金會董事長、台北馬偕燒燙傷中心主任的董光義說,其實家屬的想法很容易理解,因為只要提到捐贈皮膚,多數人聯想到的就是大體鮮血淋漓的畫面,試想摰愛的家人都往生了,還要他用「體無完膚」的姿態步上黃泉路,有幾個家屬會捨得!?
取用大體皮膚 外觀只是略顯蒼白
然而,事實上,外科醫師取用大體皮膚時,只需取其皮膚厚度約千分之12至25英吋,僅止於表皮及極小部分真皮,程度上好比淺層擦傷;外觀與取皮前皮膚相較,也只是略顯蒼白而已,絕對沒有家屬擔心的慘忍情況與畫面。
即使如此,為了顧及家屬感受,就算家屬同意捐贈大體皮膚,國內整形外科醫師亦早已建立共識,即取用大體皮膚時,只取背部及大腿壽衣可以完全遮蓋部位的皮膚,好讓往生者在遺愛人間的同時,也能保有完美的遺容與親友道別。
李伯璋:2016年59人捐贈大體皮膚 創歷史新高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長、器官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李伯璋表示,或因各界多年宣導逐漸發揮效果,加上2015年八仙塵爆各醫院瞬間擠滿了大面積燒燙傷的患者,必須仰賴高效益的敷料覆蓋傷口撐過危險期,才能提升存活的機會,觸動了許多國人。又當年衛福部推出器捐者配偶及三親等內血親日後若需器官移植,等候順位可獲「加分」的新制,使得前年及去年國內器捐人數接連刷新記錄,2016年全年290名器捐者中,有多達59人捐贈大體皮膚,更寫下20%的年度歷史新高。
董光義認為,即使燒燙傷人工敷料材質日益精進,但仍有其限制,站在醫療專業的立場,再高規的人工敷料,都比不上患者自體移植的皮膚;至於大面積燒傷患者,礙於自身已無健康的皮膚可以移植,退而求其次的最佳選擇,就只剩「同種異體」的大體皮膚。
若非動用第二預備金 死亡率不會只有3%
但八仙塵爆發生時,國內各醫院皮膚庫少得可憐的庫存大體皮膚,根本難以應付大量傷者所需。因此,衛福部食藥署只好向行政院緊急申請動支第二預備金兩億元,分別向歐洲及美國皮庫採購進口了大批大體皮膚,「若非政府即時花了這些錢,我敢說八仙塵爆死亡率,絕對不會只有3%。」董光義說。
惟因來自國外皮庫的大體皮膚保存方式不同,有的是零下70度c超低溫冷凍保存,有的則只是以甘油防凍劑保存;影響所及,各家醫院可能因為被分配到的皮庫來源不同,進而對大體皮膚的醫療效益衍生不同的看法,事後甚至有國內醫師質疑:大體皮膚真的比頂級人工敷料好嗎?
頂級人工敷料勝大體皮膚?臨床難證明
國泰醫院整形外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任蒲啟明表示,他尊重同領域專科醫師的不同看法,但其臨床經驗還是支持大體皮膚。姑且不論健保只給付一般材質的人工敷料,患者若須使用高規人工敷料仍須自付差額;且就算是最頂級的人工敷料,亦比不上大體皮膚覆蓋在大面積燒燙傷患者患部,所能帶來的減少感染率、防止體液喪失、維持身體恆定狀況等種種醫療效益。
蒲啟明舉例,對於大面積且深度達2、3級的燒燙傷患者來說,再貴的人工敷料也無法長期維持傷口保濕,以致於病人每一到兩天就必須更換敷料;而換藥過程中,病人因傷口痛楚伴隨而來的陣陣哭嚎聲,常讓醫護人員也不禁跟著紅了眼眶。相較之下,無論是以什麼方法保存的大體皮膚,至少都能在深度燒燙傷患部上持續覆蓋3到4周,誰還敢說大體皮膚的遺愛意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