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放棄的話,我要擁有什麼才可以放棄,但在香港我其實什麼都沒有。」陳筱瑜在兩年前開始有移民台灣的念頭。今年2月,她隻身以投資移民的方式來到台灣,在台南一個人經營咖啡店。
今年26歲的陳筱瑜在香港做過咖啡師、補習老師、皮革手作師,曾參加過「雨傘運動」,她對BBC中文網說,雨傘運動之後,她一直在思考以後生活的樣貌,「在香港好像沒有看到可以做什麼。要是去打工,十年、二十年後可能買房子也沒有辦法。但在台灣如果我努力工作到十年,就可以買一個可以住的房子……在香港好像都沒有辦法長久的生活,在台灣舒服一點,比較可以生活。」
陳筱瑜用600萬台幣(約150萬港幣)投資移民的方式移居台灣,資金部分來自家人資助。她以2萬4000元台幣(6000港幣)一個月的租金,在靠近台南火車站的地方租下55坪(約2000呎)的住房兼店面。在香港,她一家四口住約24坪(900呎)的房子,現在賣價要1000多萬港幣。
和陳筱瑜一樣有移民台灣念頭的香港人數量在近幾年增長許多,根據台灣內政部移民資訊組統計,2014年,也就是「佔中」(雨傘運動)發生的那一年,港澳居民台灣居留許可案件達7506件,比2013年多出2932件,增幅超過六成。
2015、2016年的居留案件都有超過4000人,申請定居(即拿到台灣身份證)更是每年增長,2016年港澳居民定居許可人數1086人,創下16年來新高。(注:台灣將港澳居民合併統計,但其中香港人佔超過九成)
「政治原因想移民」
陳筱瑜認為「20年以後香港應該會被中國管吧,不想自己在香港看到這樣的情況」,她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在相對自由、中國化較少的地方成長。
對於台灣日後會不會也「中國化」?陳筱瑜表示她不太擔心,「因為台灣年輕一輩比較敢於出聲,會保護好自己的地方」,而且因為台灣人有投票權,「有投票權政府才會聽人家講話。」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16年10月發佈一項民意調查,指出約四成受訪市民有移民打算,而台灣是最多受訪市民提及的移民目的地,佔16.3%,其次是澳洲(15.2%)、加拿大(13.8%)。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鄭宏泰博士對BBC中文表示,進行是次調查的動機是因為「社會上談論移民的聲音變多」。
受訪者被問到想離開香港的原因,前四位的主要回答有:「不滿特區政府,政府施政差或者不滿特首或高官」(11.0%),「香港居住環境擠迫」(10.5%),「香港太多政治爭拗/社會撕裂嚴重」(10.3%),以及「香港經濟情況欠佳或者經濟沒有前途」(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