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老人的貧病交迫,在疫病襲擊時更成為社會安全網被遺落的議題。老年人口增加,換來的不一定是每位老人都能生命健康、衣食無虞地度過晚年,近3年來65歲以上低收入戶老人平均3萬5千人,108年大幅增加近3千人;108年65歲以上中低收入並已經破萬人。每年獨居老人有25%是中(低)收入戶,平均2千1百位獨居老人死亡。這些都是政府勾勒健康老化、尊嚴老化美好圖像背後看不見的蒼白老人真實處境。
不但如此,依行政院主計總處107年家庭收支調查,最低所得20%與最高所得20%組相差6.09倍,祖孫家庭組織型態有11萬多戶,且最低所得有近56%是65歲以上人口。這不僅反映隔代教養家庭的增加,若政府不能及時注意高齡者貧富差距的後果,總統就職演說的社會安全網建構只是空談。
從老人受暴、經濟貧窮、孤獨老去的生命軸線往前看,高齡社會安全網應以家庭為單位投入相對應的資源,避免出現以家庭單位的社會孤立現象。
施暴者年齡以40多歲居多,及近年老人保護類型以遭遺棄、疏忽及失依陷困(無人扶養)案件的受保護人次約7千人次、老人保護安置8千多人次大幅增加的統計示警:當家庭成員因失業、酗酒等因素出現危機時,即應有社會援助體系、就業資源介入。但臺灣因應人口及社會結構改變,針對40歲以上的失落世代危機的延伸問題,需要世代資源的調整及對策。這也是高齡社會安全網必須更提前面對的挑戰。
再者,今年上半年出生人數僅7萬9千多人,死亡人數已8萬8千多人,減少了8千7百多人,人口出現負成長,且欠缺照護人力的夫妻、單親及祖孫家庭型態逐年增加。但近期「紓困3.0」預算,加上上半年疫情紓困與兩期前瞻特別預算等,政府舉債規模已達1.4兆元。然而,這些民脂民膏用在誰身上、執行是否完善、效益如何沒人深切檢討,卻不斷擴編增加特別預算,這些國家債務,最終是留給全民承擔。
這些環環相扣的人口、家庭及社會議題,不是只花大錢就能解決的,需要的是更長遠的政策。長期以來,政府寧願炒短線的釋放資源以討好民心,興建大量的蚊子建設做政治剪綵,但真正看不見卻應該深耕擘劃的社會安全建設,卻不斷虛耗空轉。
面對後疫情時代的經濟重新洗牌,弱勢者工作機會及薪資收入的減少;財政資源分配不均,可能加劇的貧富差距;疫情恐懼伴隨的社會不安,擴大種族歧視與階級衝突,在每個世代皆是重重難題。此時建構有效的社會安全網,將資源用在改善社會所得分配正義上,才是當務之急,這也是我們對抗下一波不可知疫病時的社會資本。
*作者為華夏社會公益協會理事長、前勞委會主委。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