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以上都嘸效啦,爛爛去啊」雲林縣二崙鄉農民蘇聖賢怒氣未平,指著浸泡在水中的農田說,一甲地收嘸一分地,就算拍賣價翻漲5倍,菜農也是看得到賺不到,「要抓菜蟲去抓貿易商啦」,留給農民一條生路。
梅雨鋒面滯留,6月初的2天豪大雨,重創南台灣農業產區,農損高達新台幣2億多元,在供貨量減少下,菜價飆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委林聰賢表示要「抓菜蟲」,防止有人蓄意囤積蔬菜,炒作菜價,但此說法卻激怒菜農。
蘇聖賢:政府除了顧民眾也要顧農民,不要出面「捏死」菜價
這次淹水大災區雲林縣二崙鄉的農田有一半浸在水中,原本應該滿滿的蔬果轉運站只剩不到30箱的菜,當地農會總幹事李永達說,去年12月開始菜價不敷生產成本,一年來菜農都是吃老本、借錢在過日子,這次好不容易菜價有點起色,「希望政府依自由市場機制調節,不要打壓菜價」。
憤憤不平的農民蘇聖賢表示,政府除了顧民眾也要顧農民,大水淹後連搶收都難,「一甲地收嘸一分地」,政府不要出面「捏死」菜價,要抓菜蟲去抓貿易商啦,「留一條生路給菜農走」。
農產品就是「看天吃飯」,尤其受溫室效應影響,極端氣候造成的豪雨發生機率更高,農產品產量大幅波動,價格也如坐雲霄飛車一會高、一會低。
廖錦富:產量減半,一分地改賣2萬,菜農還是沒賺到
西螺農會總幹事廖錦富解釋,菜農原本一分地可以生產2000公斤,但後來因颱風、豪雨等天災影響剩下1000公斤,產量減少,單價提高,本來一分地可以賣1萬元,現在賣2萬元,但「菜農還是沒有賺到啊」,這是正常的關係,政府不能說菜價漲了1倍不合理。
但每天去買菜的菜籃族可不這麼想,家庭主夫葉豊彥就說,到市場買沒幾樣菜和肉,一下子千元大鈔少了2張,3天買一次手都軟了,「俗擱大碗」的菜價在哪裡,便當配菜不能老是玉米、毛豆、紅蘿蔔等三色豆;這種現象不止市井小民叫苦連天,連餐廳、團膳等商家都非常有感。
以去年過年前葉菜價飆漲到一公斤100多元為例,供貨給團膳公司的承銷人張煌富大喊「嚇死人了,天價,我做那麼久沒有遇過」。他說,「量少,價格就是飆」,但有些學校營養午餐根本不能換菜單,當時賠得人很多,連團膳公司、行口都有好幾個跑路。
黃碧海:採收期通通擠在一起,量一下暴增,價格自然崩盤
菜價暴漲暴跌的狀況,農經學者稱之為「蛛網理論」,又名豐收悖論,指的是農產品在漲價、超種、跌價、減種、再漲價再超種的無限循環中找不到出路。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以小搏大的心理因素。
熟悉農業運銷的業者、菜農之子林先生表示,近年來人工及紙箱費用上漲,若以1甲地產出1500簍高麗菜計算,採收、箱子、運輸等成本約250元,以他自家的經驗, 1簍最高可賣1600元,就像中大樂透一樣;但就算遇到1簍1000元的時候,扣掉成本還可以賺進約上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