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獵巫彭淮南,低薪資不必牽拖低物價,珍惜平穩的物價吧!

2017-06-27 08:10

? 人氣

央行總裁彭淮南讓讓國內保持低物價,要為低薪資負責嗎?(盧逸峰攝)

央行總裁彭淮南讓讓國內保持低物價,要為低薪資負責嗎?(盧逸峰攝)

台灣苦於低薪資17年,大家都希望找出原因、打破低薪困境,不過,要找出正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不能變成「獵巫」;最近,外界有把低薪資歸因於央行維持低匯率(弱勢台幣)讓國內低物價,進而導致低薪資的說法,其實就已是近似獵巫作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把低薪歸因於低物價,有一個基本假設必須成立:廠商都會根據物價上漲水準調高薪資;但在現實世界中,大概只有不受景氣伸縮影響的公家單位,有可能因為物價上漲而要調高薪資。但民間部門的薪資調高降低否,還是受勞動市場、景氣好壞的牽動。如果薪資高低直接可與物價漲跌掛鉤連動,那其實應該就沒有所謂「實質薪資倒退」這件事,因為物價上漲就讓薪資調升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看到景氣差時,即使物價仍是上漲,但薪資還是會下修─扁朝初期,台灣碰上達康泡沫與國內的不景氣,當年許多受雇者幾乎都碰上過減薪。

不過,薪資是影響物價因素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元素。薪資漲幅高必然反映在物價水準上。某個角度而言,「低物價造成低薪資」的說法,已經是倒果為因 了,倒是因為低薪資,所以台灣能維持低物價的因果關係還比較接近事實。

至於說央行的低匯率導致低物價,則根本在理論上就已錯了,台灣原物料幾乎都靠進口,能源更是接近百分之百進口;弱勢台幣按理反而應該有造成「輸入型通膨」的風險,把低匯率當成低物價的原因,是怪了。

事實上台灣的低薪困境,有來自外在大環境因素,也有國內本身的因素。外在大環境主要是全球勞動力的大幅增加,從80年代的中國改革開放開始,到90年代的蘇聯鐵幕解體,這些原本與歐美資本主義體系隔離的國家,全部加入這個體系,勞動力暴增十多億;如果加上印度90年代後啟動經濟改革,這個體系中等於驟然增加了20億左右的勞動力。

這個龐大的新增勞動力,把許多國家的薪資拉住;有些國家因為持續創新、提升技術,薪資水準還能往上走;有些國家投資動能不足、技術層級提升有限,就陷入紅海中與新加入的國家、勞動力搶食,而這些國家的薪資水準往往只有較先進經濟體的十分之一。但即使如美國、韓國等薪資仍往上走的國家,也未必所有人都能享受到薪資上漲,許多藍領勞工的實質薪資其實是倒退了。

至於國內因素,主要是投資動能不足。80年代開始,台灣的勞力密集、低階產業幾乎全部外移,當年最夯的經濟議題是「產業空洞化」的憂慮。不過,接下來十多年,台灣的經濟、產業卻是虎虎生風,原因在新興的科技產業,帶來龐大的投資,因此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而且是薪資更高的就業崗位。

80年代算是台灣薪資高度成長期,當年的上班族幾乎都可預期每年至少5-10%的調薪幅度;90年代之後雖然不再高度成長,但也只是成長相對較緩和,實質薪資還是正成長。悲慘的事是在進入21世紀之後發生;在此之後,名目薪資成長就只能在1-2%左右打混,碰上不景氣、經濟衰退,則間或出現名目薪資衰退的慘劇。這個慘劇綿綿無絕期的延續至今,何時可脫困,沒有任何一個財經官員、學者說得出一個「時間表」。

台灣在80年代初的第2次能源危機後,其實已少有嚴重通膨的經驗,即使在此之後經歷了波灣戰爭、大宗物資原料的大多頭市場、2007年的油價飆漲,但國內物價都相對穩定,反倒是因氣候造成的短期農產品飆漲才讓民眾有感。大部份國家在這20多年間,也遠離通膨惡夢,甚至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對抗通縮」反而成為全球央行的主要任務。

不過,即使如此,全球央行的第一守則還是:維持物價穩定;彭淮南擔任央行總裁近20年間,台灣物價算是平穩,其中有來自大環境因素、也有央行的調控功勞。而當通膨已不復存在於民眾心中後,「低物價」代表的物價平穩,反倒成為低薪資的代罪羔羊。難怪彭淮南要感嘆:現在民眾以為低物價是「理所當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